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鲁迅《呐喊》 - 鲁迅《呐喊》读后感——鲁迅为什么爱骂人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鲁迅为什么爱骂人
  霍 军
  鲁迅终生好骂人。
  脾气糟。什么都看不惯。不够“费厄泼赖”。太尖刻。
  可鲁迅依然骂。小说而至《故事新编》,借古讽今而至杂文,指名道姓,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联想历史,中外齐上。
  枣刺麦芒,砖头瓦快,大鼓大锣,大刀长矛,匕首投枪,鸟銃火炮,只要是家伙,管用,刺得疼捅得深,轰得开擂得响,他一概不拒。
  只要能闹得烽烟滚滚,呐喊四起,一个个按捺不住,拍马杀出,刀枪齐鸣,铿铿锵锵,只要一个个玩了命地攻击、反击、撞击、奋击,他就欢实,就来劲,就越发智慧,犀利,尖锐,准确,生动,有才情,有章法,有创造,有新意,有热情,有巧思。
  联想,引用,影射,隐喻,谐音,指涉,都是令人叫绝,贴切恰当。含沙射影,顺手殴击,指东打西,敲山震虎,抉微显幽,凸露本质。揭开名相,撕破幛幔,简练概括,一语中的,云开日出。
  怀疑一切,质疑一切,拷问一切,追索一切。
  蒙混过关不行,侥幸逃脱不行,温柔敦厚不行,躲避不理不行,公允中正更不行。
  鲁迅骂了许多人。郭沫若激愤过,梁实秋痛苦过,林语堂解嘲过,四条汉子反咬过,文坛群雄围攻过。但他一概不在乎,挺矛冲锋,见一个斗一个,“一个都不饶恕”。
  唯死神夺其笔。有高手在硝烟散去的战场回顾他的战绩,说:“统统不是对手!”
  有后人顶礼膜拜,塑金身,唱赞歌,喊万岁。
  亦有后后人恍然悟了真理——要忠厚,要和睦,要公允,要平和。
  他的文章一如既往。他的杂文蔚为大观,创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字奇观。革命乎?伟大乎?旗手耶?斗士耶?壮哉,美哉,痛快,酣畅。
  为什么?
  为什么如此不遗余力?为什么这么好斗?
  君不见其《〈呐喊〉自序》乎?曾经少年困顿,曾经求学追索,曾经日本鬼子之侮辱,曾经文学救国之梦幻,曾经同志四散、同道背叛之悲哀,曾经振 臂一呼,渴求知音,唤起回响,激荡风云,然而,“既无应和者,也无反对者”,陷入“无物之阵”,“荷戟独徘徊”。他感到在死人之国,没有属于人的声音情 感,没有血的热度。
  他独坐吊死过女人的大槐树下,任树上的虫子往脖子上冰冷地爬,翻抄僵死的古碑,消磨生命,等待死亡。他相信中国人都睡在一间打不破的铁屋子里,即将昏死,好在绝无痛苦。他的经历体验告诉他,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最大的寂寞除了没朋友,还要算上没敌人。
  后来呢?就是那死寂的院子里去了个“怕狗”而心脏“砰砰跳”的钱玄同,劝他当活人,写文章,唤醒昏睡的人——醒过来就有打破铁屋子的希望!
  他写文章了,鉴于以前的寂寞感受,他以为写作的头号要旨就是“呐喊”,让那些和“自己年轻时候一样做着好梦的青年”“不惮于前驱”。
  寂寞是最可怕的敌人,寂寞是死敌。那么,开喊吧,无论赞扬,无论骂人,无论讽刺,无论尖酸刻薄,无论死钻牛角尖,怎么都行,怎么评价都可以, 招来什么都无所谓,担上万古骂名也不在话下,“速朽”更其所愿,但是,就是不能再沉默,不能没声气,不能不互相应答,不能再陷人于寂寞。哪怕“发扬则送掉 自己的性*命”,但就是不能沉默着“啮碎了自己的心”。绝不可沉默,因为,继续沉默下去,要么爆发,要么灭亡。
  “万马齐喑究可哀”,于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他大声疾呼,他开骂了,管你是谁,他就是要激怒你,惹恼你,激发你,挑逗你,打击你,讽刺挖 苦你。总之,是要你说话,逼你叫唤,迫你出招,激得你不再沉默,热血沸腾,坐不住,跳起来,活起来,成为一条条生龙活虎、活蹦乱跳、活力四射的中国人,成 为有热血的中国人,成为会愤怒、会发火、有脾气、有个性*的中国人,成为有人气的中国人。一句话,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死人,奴隶,或者哑巴。
  我想,这就是鲁迅爱骂人的理由。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0
摘要:因为某些原因,我接触过很多精神病人。辩证点儿的说法是“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用词上我不想深究,这也不是必交的工作报告,就这么用吧。其实精神病人很好沟通,没想象的那么难。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上极为清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当然,狂躁症的除外,那个得冒点儿风险——被打一类的,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大问题。我说的生理准备是逃跑。 [点击阅读]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0
摘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重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是高兴的。这本书在市场已经绝迹二十多年,只剩有极少几本收藏在黑暗尘封的书库里,或秘藏在个别读者的手中。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有这本书,没有读过,较老的读者也会忘记这本书,因此,它的重新问世,重新在读者中接受考验,我以为是一件好事。作品是属于人民的,社会的,它应该在广大的读者中经受风雨。 [点击阅读]
孤独六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我写过一篇小说叫「因為孤独的缘故」,后来成為一本小说集的书名。2002年联合文学举办一个活动,以「孤独」為主题,邀我作了六场演讲,分别是:情慾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和暴力孤独。我可以孤独吗?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慾只是无可奈何的佔有。 [点击阅读]
守望的距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迄今为止,我的散文出过不同的版本和选本。其中,有三种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即: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的《守望的距离》,收集了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各自的朝圣路》,收集了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安静》,收集了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 [点击阅读]
少年天子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少年天子》描写了大清进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及他与皇贵妃乌云珠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围绕着汉化改革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斗争。皇太极去世后,6岁的顺治继位成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是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为了摆脱满族游牧民族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的素质,顺治潜心钻研汉族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巩固大清江山。 [点击阅读]
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
作者:张小娴
章节:70 人气:0
摘要:一九八六年,我们保中女子中学的排球队一行八人,由教练老文康率领,到泰国集训。我在芭提雅第一次看到面包皮树,树高三十多公尺,会开出雄花和雌花。雌花的形状象一颗圆形的钮扣,它会渐渐长大,最后长成像人头一样的大小,外表粗糙,里面塞满了像生面包皮一样的果肉。将这种果实烤来吃,味道跟烤面包皮非常相似。那个时候,我没有想过,我是一个既想要面包皮,也想要爱情的女人。八六年,我读中七。 [点击阅读]
思无邪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法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三百”中,论境界,无句可出其右。在安易如自己的眼中,也许她是慧质兰心的小妖女俏黄蓉吧。不过在我眼里,她恰似何足道眼中的郭襄。一位可以令狷介狂生忘乎所以的远远水中小岛上的温柔少女;一位短剑青驴独行天下博古通今的红颜知己;一位既会使美绝丽绝的“小园艺菊”,又会使霸气十足的“恶犬挡路”的精灵古怪的万事通。 [点击阅读]
无水之城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大风来时,河阳城一派肃穆。还不到下午五点,大街上早已人去巷空。学生们下午就没敢上学,全都躲在家里。机关单位这天放假,但日历上这天并不是法定节假日。就连一向生意兴隆,车间日夜不停转的河化集团,这一天也出奇的静了下来。乱石河滩西边,十丈长的明长城废墟上,两只老鹰惊魂不定地乱叫。它们叫了整整一天,嗓子都破了,嘶哑的叫声凄厉地划破河滩上面那一片死亡的气息,破碎在河阳城上空。 [点击阅读]
无爱承欢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0
摘要:近日来,论轰动全港的新闻,莫过于厉氏掌权人厉仲谋争夺一名六岁男童监护权的官司。案子还未开庭就已闹得满城风雨。事件一头是商业帝国的王,另一头却是……吴桐?何许人?城中各大八卦周刊、商业期刊连篇累牍报道,媒体要挖吴桐背景,结果此人身家白如纸,七年前未毕业时曾在厉氏实习,除此之外,她与金融大鳄厉仲谋无半点交集。狗仔转而想从孩子那儿下手淘八卦,厉氏公关部公文扼令媒介朋友自制,不要去打扰孩子的生活。 [点击阅读]
智齿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自从梁功辰换了那把硬度偏高的牙刷后,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虽然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有夸张的嫌疑,毕竟梁功辰一天只刷两次牙。但他每次刷牙时,我都极力躲闪,那牙刷分明是砂纸,每当那再硬一点儿就完全有资格被称之为“针”的刷毛接触我时,我都比较痛苦,像受刑。我是一颗智齿,梁功辰的智齿。从你的牙齿中缝往两边数,第8颗是智齿。也许你会说,智齿和盲肠一样,是人身上多余的东西。 [点击阅读]
朝内81号
作者:佚名
章节:61 人气:0
摘要:城市从地铁的第一班车开始苏醒,叮叮当当的装进去一个个睡眼朦胧的虫子,哈气连天的开始看免费报纸玩手机显配电子书飞媚眼等艳遇。呼啸的列车穿越无边黑暗的地下,连接着数不清的空洞和阴霾,那些只有老鼠飞蛾蠕虫才能到达的伸手不见触角的地方,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啃食和狞笑。让人无语的安检仪肮脏的吞噬者红男绿女仔细的包皮包皮和混合着民工编织袋的余尘一直嘟嘟的进站。“您等会,您这包皮得打开我们手检下。 [点击阅读]
李家庄的变迁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1李家庄有座龙王庙,看庙的叫"老宋"。老宋原来也有名字,可是因为他的年纪老,谁也不提他的名字;又因为他的地位低,谁也不加什么称呼,不论白胡老汉,不论才会说话的小孩,大家一致都叫他"老宋"。抗战以前的八九年,这龙王庙也办祭祀,也算村公所;修德堂东家李如珍也是村长也是社首,因此老宋也有两份差--是村警也是庙管。庙里挂着一口钟,老宋最喜欢听见钟响。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