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大宋神医 - 第五卷 庆州改革 第九章 改科举,吕夷简回归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定二年初夏,永兴军路兵马节度使兼知延安府赵磊上科举,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朝廷文武百官为了科举改革的事情吵的天翻地覆,皇议殿变得如同菜市场一样,平时儒雅的朝廷大员,吵的面红耳赤,却没有得出结果。
  官家赵祯小看了科举的影响,本来以为科举改革容易通过的他,完全没有想到小小的科举居然盘绕着大宋官僚阶级大量的利益,大宋为国取仕的科举制度,已经被大宋官僚阶级完全掺透。
  大宋初期的科举制度只有两级,第一级是各州举行的乡试,通过的学子被称为秀才,拥有参加第二级考试的资格,却没有做官的资格,如果学子不能通过乡试,一辈子也就是乡下私塾老师的命了。
  大宋初期科举考试第二级是礼部的省试,通过的学子被成为进士,拥有第三级考试的资格,同时拥有做官的资格,一般都会外放**品的小吏,如果没有才能也没有门路,七品县令就是这些人的最高成就了。
  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太祖为了选拔实干而有能才的官员为朝廷效力,次实行了殿试,由大宋皇帝出题,在皇宫大殿之上举行了考试,从此之后,殿试成为大宋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并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制度,而殿试通过的学子,不经礼部考核,直接授官,太祖更下令殿试通过的学子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从此殿试及第的学子都成为尊贵的天子门生。
  从宋太祖恩开殿试至今七十年,大宋的科举制度已经完全败坏。每年一次地乡试中,将近六成的通过者来自大宋官僚子弟,而两年一次的礼部省试,多达三成的进士都是官僚阶层走后门的结果,就是大宋最好级别的殿试三甲之列,也会涌现一成的水货,这种被官僚阶级完全掺透的科举制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而一旦科举制度改革,势必让官僚子弟少了一个入仕的途径。所以赵磊改革科举地奏折才会引起天下震动。
  事实上大宋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宽松,拿通过礼部省市的进士来说,大宋进士分为三类,第一种就是进士及第,是通过标准礼部省试出身的进士;第二种叫进士出身,是通过乡试却没有通过省试,而才能被朝廷看重的学子,就能让大宋朝廷特赐进士出身;第三种叫赐同进士出身,就好比赵磊,根本没有经过大宋科举。出身医学领域,连学子这两个字都称不上。而赵磊偏偏有大才被官家赵祯看重,立下一些功劳之后被官家赵祯赐同进士出身。

  唐一代礼部省试通过的进士,最多不过三十人,到了殿试只取状元、榜眼、探花三位,而到了宋朝,每次礼部省试通过的进士达两百到六百人之多,而殿试更取数十人之众,如此恐怖的录取数字,使得大宋冗官现象非常严重,在赵磊看来。想改革冗官,改革科举制度是釜底抽薪的最好办法。
  汴京皇宫皇议殿之中,官家赵祯一脸阴沉、眼神闪烁的坐在龙椅之上,不知道想些什么。
  大殿下方。和张士逊并列而站地李若谷,正口若悬河对官家赵祯大将道理。
  “赵磊改革科举的提议绝对不可行,我大宋人口万万。岂是唐代可比,科考取仕数百人是比唐代多了一点,但我大宋地广人众,需要大批官员治理,所以减少科举取仕数量绝对不行,而赵磊提出地取消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更不可行,官家难道忘了,赵磊同样是赐同进士出身,如果不是有赐同进士出身这项取仕制度,他赵磊怎么可能得到官家和朝廷的信任,赵磊提议改革科举,完全是忘本之为啊!”李若谷口若悬河的对官家赵祯沉声说道。
  “我大宋人口万万,比唐代也不过多了几成而已,而科举取仕不是比唐代多了一点,而是多了十倍之数,至于人众到时真的,地广吗!难道李大人觉得大宋疆域被唐代大,或者说李大人已经糊涂到不知大小的地步了。”已经调任礼部员外郎,筹备科举事情的欧阳修这时出列语带讥讽的对李若谷冷笑说道。
  “你!你!你……”欧阳修讥讽的话让李若谷气的狂指而说不出话来。
  “至于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赵大人不是在奏折上说得很清楚吗!每年留下六个名额给那些身怀异才的才干之士吗!难道六个名额还不够,要知道赵大人这样地异才大能之人,几十年不一定出一个,每年六个名额足够了。”欧阳修不理李若谷高举的手指,淡然而冷静的继续反驳说道。
  这时李若谷在御使台的家侄突然站出

  若谷帮腔说道:“欧阳大人可知我大宋官员万余,每隐、罢官地官员人数多达百人,两年礼部省试取仕三十人,就算加上恩赐官员,也入不敷出,如此下去,百年之后我大宋再找不到足够官员治理天下了。”
  “我大宋官员上万,但是实职官员不过四千,其余官员都是虚职,礼部省试取仕三十人已经足够填补实职,再说我大宋除了科举,还有蒙荫入仕、联举入仕等多种取仕途径,赵大人科举改革的措施很合本官心意,大宋冗官之局面日渐严重,科举改革可大大缓解冗官之事,臣同意赵磊大人的科举改革提议。”张士逊这时站出来为赵磊摇旗呐喊支持说道。
  看着临事犹豫不决地官家赵祯沉吟不语,晏殊也站出来说道:“启禀官家!臣也觉得赵磊改革科举的想法不错,减少取仕人数可以大大缓解冗官之事;推行三级糊名和誊录防止了徇私舞弊的生,取消科举考试中诗赋、帖经、墨义三门,专考经义、论、策,并加算学、农学、杂科,让学子学而致用,更加面向现实,这些都是大利江山社稷之事,不可不做啊!望官家决断。”
  晏殊的话全面的将赵磊改革科举的三个要点说了出来,限制取仕是解决冗官问题,推行三级糊名和誊录是解决舞弊问题,而改革考试要点是让大宋学子学以致用,这三点是赵磊苦思冥想,和苏洵、区希范、庞柏三人谈论多日才构思出来的提议,对大宋的益处勿庸置疑,是人都能看出来,所以就算李若谷等人竭力阻挠,恐怕也很难阻挡新科举的实施。
  “官家,科举制度是祖宗留下的法制啊!绝不能轻易更改啊!”李若谷看到官家赵祯犹豫的眼神开始松动,心中大叫不好的出列跪地苦劝说道。
  “太祖时期科举取仕好像也只有几十人吧!现在赵磊大人改革科举,好像也是遵循祖制啊!”王素这时也站出来不遗余力的支持赵磊这个师弟朗声说道。
  “太祖时期我大宋人口不足四千万,官员不多,取仕当然也少,如今大宋人口众多,官员众多,取仕当然也要增加。”李若谷一派的谏官跳出来大声反驳王素说道。
  随着几位重臣的开口,朝堂之上再次大声争吵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纷纷嚷嚷,让官家赵祯开始头疼起来。

  抚着额头的官家赵祯,突然想到濮安王赵允让这几天一直没有说话,对科举一事还没有表过态,疑惑而好奇的他,想知道濮安王的想法,就转头对内侍甘龄努努嘴。
  “肃静!”随着甘龄一声尖锐嘶喝,大殿中再次平静起来。
  “濮安王有何高见啊?”官家赵祯看着赵允让,开门见山的直接问道。
  濮安王赵允让心中一直在琢磨,自从他接收大宋秘卫之后,才知道秘卫这个大宋官方间谍组织的强大能力,除了汴京皇宫他不能掌控,大宋上万官员的家里,都有秘卫的间谍存在,向来喜欢察看别人**的赵允让,这几天从张士逊和晏殊那里得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消息,两人居然商量着要保住李若谷的相位,原因是李若谷已经老的即将糊涂了,很多事情上无法和张士逊、晏殊等改革派官员对抗,如果李若谷下台,官家赵祯势必找一个强势宰相对抗张士逊他们,而晏殊的猜测这个宰相人选可能是吕夷简,而张士逊和晏殊等人都吃过吕夷简的亏,听到吕夷简三个字就有些怵,所以即将联手扶持李若谷,避免吕夷简的回归。
  濮安王赵允让也是聪明人,思索过后他马上明白,虽然吕夷简不是保守党一派,但他和改革派的张士逊、晏殊、欧阳修、范仲淹、赵磊等人都有矛盾,如果吕夷简返回汴京出任宰相,绝对不会让张士逊等人好过,吕夷简的手段可比李若谷高明多了,三朝元老、三次拜相的吕夷简,人脉和关系简直令人畏惧,所以赵允让一直在考虑,是不是要牺牲李若谷换取吕夷简的回归呢!
  听到官家赵祯的询问,看着李若谷老迈的身影,赵允让心中下定决心。
  “启禀官家!臣同意赵磊科举改革的提议,并且参奏宰相李若谷,一心为私、心无君国、不为国分忧而为己牟利,奏本在此,请官家过目。”濮安王赵允让说出了让殿中所有大臣疑惑而震惊的话。
  随着赵允让的话音落地,李若谷脸色一下变得苍白,而张士逊和晏殊等人脸色也随之大变,参知政事王素,看着同样脸色难看的李若谷、张士逊和晏殊等人,心中感叹朝廷自此多事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醉枕江山
作者:月关
章节:264 人气:2
摘要:乡亲们,都出来吧,关关说啦,不杀人,不抓壮丁,不抢粮食,不找花姑娘,就跟大家伙儿说说话。以前吧,还是上班的时候,俺在单位科技科,有回单位进了几箱网线,俺就在仓库里边往上摞,摞到一人多高的时候,举不上去了,我就想把剩下的一箱网线悠上去,因为空间太窄,使不开力,这一悠,岔气了,当时蹲那儿,好半天起不来。结果从此落下病了,也说不定啥时候,一个姿势不对劲儿了,就会突然疼起来。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