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追忆似水年华 - 《追忆似水年华》书评——浅淡普鲁斯特及其《追忆似水年华》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 浅淡普鲁斯特及其《追忆似水年华》
  ――纯一的时间作为一种媒介,意识状态在其中构成无连续性*的系列。这样的时间不过是空间而已。①
  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
  对于1900到1950年这一历史时期而言,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②。马塞尔•普鲁斯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地位早已盖棺论定,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普鲁斯特无疑是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伟人。 19世纪的法国文学,小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短短的一百年内涌现出一位又一位的文豪。生于世纪之交自小喜爱文学的普鲁斯特没有理由错过这样一列豪华的文学列车。普鲁斯特曾经公开对许多法国作家感谢过,这些作家即塞维尼夫人,夏多布里昂,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巴尔贝•德•德奥尔维利,奈瓦尔,波德莱尔。确实在《追忆似水年华》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这些作家的影子。在人物塑造方面,普鲁斯特笔下的斯万在感情上的敏感与佛雷德里克不相上下,他对奥黛特的追求和后者对阿努尔夫人的爱慕来的如出一辙的执着。而斯万对福什维尔的嫉妒和对奥黛特的猜疑,又正像是佛雷德里克对“女将军”感情的翻版,福楼拜笔下的经典人物似乎再《追忆似年华》中得到了重生。而在文字描述上,马塞尔大段的内心独白,正是借鉴了司汤达赖以成名的心理描写。而普鲁斯特对于同性*恋病态的描写,又让我们想起波德莱尔的诗句“死亡和婬*荡堪称一对好姐妹”甚至在书中第四卷,甚至出现了塞维尼夫人的名字。原来普鲁斯特的外祖母酷爱塞维尼夫人的书简。每逢外出旅行,总要把厚厚几册塞维尼夫人《书简集》随身带走,抽空阅读。后来外祖母去世,普鲁斯特的母亲把塞维尼夫人《书简集》珍藏起来,视如传家之宝。她对普鲁斯特说,外祖母在世之日,给她女儿(即她本人)写信时,常常引述几句塞维尼夫人书简中的名句。可以想见,塞维尼夫人是普鲁斯特从小就比较熟悉的作家。
  然而普鲁斯特所熟知的领域远非文学这一块。从小博览群书的他艺术和哲学也有着深刻的了解。从作品中对埃尔斯蒂尔的画作,樊特依和瓦格纳音乐的独特见解我们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另外普鲁斯特还有着颇为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阅读如里博,埃尔韦•德•圣德尼,皮埃尔•雅内等心理学家的著作所积累的。而这些心理学知识体现在作品的具体表现则是记忆,睡眠,梦,习惯,神经系统紊乱。
  上了大学之后,普鲁斯特开始系统地接触哲学,他在巴黎曾经听过塞阿耶哲学课,同时也接触到叔本华等人的哲学理念,同时也对罗斯金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十分欣赏,甚至翻译了罗金斯的两本散文集,即《亚眠的圣经》和《芝麻和百合》正是这些哲学家使普鲁斯特把艺术看作人类最高雅的活动。在普鲁斯特解除的众多哲学家之中对普鲁斯特创作影响最大的应当属声明显赫的伯格森了。他的风靡全球的绵延于自由意志学说对普鲁斯特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时间历来都是哲学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解答的问题之一,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开始,几千年来哲学家们对于时间的争论就像时间本身一样,从来没有停止过。而随着热力学定律被证实,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了所有变化的方向,时间也在这一范畴之内,于是它被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关于时间的讨论,似乎也安静了许多。但是关于时间,伯格森显然有着更为深刻和独到的观点。他巧妙地避开了时间方向与测量的敏感话题,而是把纯一的空间看作是一种媒介,而在这媒介里,我们的意识被并排列置,如同空间一样以便构成一个无连续性*的众多体③。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正像是这种学说的文学版本,同时也似乎是这种学说最好的论证。
  与以往优秀的作品一样,这部规模宏大的《追忆似水年华》当中有着相当数量的人物,也不乏优秀典型的形象。马塞尔笔下的那位不朽的厨娘佛郎索瓦丝,多情敏感的斯万,傲慢的夏吕斯等等,都已成文学史中的经典。但是他们全都不是作品的主角,即使是贯穿作品200多万字的“我”也只不过是像《神曲》中带但丁游地府的维吉尔,或是《十日谈》中讲故事的七女三男那样。将整个故事传接起来,使其变得真实并且合理。
  简单的说,这时一部讲述时间的作品,小说的名称《追忆似水年华》法文原文为“A la recherché du temps perdu”如果直译的话应翻为“寻找失去的时光”。全书最后的一段中作者看着年迈的盖尔芒特公爵写道“如果这份力气还能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我的作品,那么,至少我误不了在作品中首先描绘那些(哪怕把他们写的像怪物),写出他们占有那么巨大的地盘,相比之下在空间中为他们保留的位置时那么狭隘,相反,他们却占有一个无限度延续的位置,因为他们像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同时触及间隔深远的几个时代,而在时代与时代之间被安置上那么多日子――那就是在时间之中。”④。但是寻找的结果,时间并没有被重新获得。然而意识却随之而来,斯万死了,圣卢死了,阿尔贝蒂娜死了。只有希尔贝特活着,但她却由在当松维尔那个拿着花铲,没教养的女孩,变成在香榭丽舍陪我玩捉人的情人,在斯万死后,又变成了福什维尔小姐,之后是圣卢夫人,最后,罗贝尔死后成为盖尔芒特公爵夫人。时间并没有失去,正像伯格森所说的那样,时间只是承载意识的媒介,永远呆在原处。作者否定了时间,同时也否定了死亡和改变。(从表面上看,时间所装载的那些意识与记忆应当是故事的主角,其实不然,正像一枚戒指,即使上面有一颗比戒指本身更有价值的钻石,我们见到它时也只会叫它时戒指,至多会叫它钻戒。时间就是那枚戒指,而回忆时便上上面那颗钻石。)而这些已有的意识就像标记时间的刻度一样被钉固住所以也就无所谓似水流逝了。

  如果说普鲁斯特生在上个世纪之交的法国的占尽天时地利的话,那么使他成为伟大作家 的另一个因素“人和”则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这里所说的“人和”是指普鲁斯特个人特质。由于哮喘的缘故十岁以后的普鲁斯特几乎告别了室外活动,这使他的活动范围限定在了上流社会的沙龙,这为他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十岁以前的之前的美好回忆培养了他神经质的气质。也只有有如此经历的人才会用30页的笔墨去描写自己在床上的辗转反侧。“有好长时间,我很早就上床睡觉。”这是全书的第一句话,当你读完全部200多万字之后,你会发现这一句几乎也是全书最短的一句,作者无论描写什么都回选择冗长的句子,其实这也是拜哮喘所赐,据说普鲁斯特只有靠一口气写下一个冗长的句子,才能维持正常的呼吸。疾病的让普鲁斯特养成了对细节描写和对冗长句子的偏爱。然而这种偏爱却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萨特曾说普鲁斯特是唯美主义者,欧洲文人,拘泥于传统形式的秀才,说普鲁斯特没有勇气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说普鲁斯特的文学 “自杀”不过是“权宜之计”,并将他与作为传统作家的福克纳及美国小说家对立起来。⑤其实不然,比起普鲁斯特的作品,福克纳似乎更加依赖文学技巧,使文字趋向“唯美”。在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福克纳的壮举已经不能给我们带来震撼, 这也验证了莫里斯蒂克斯坦的那一句名言:时间对别出心裁的小花样是最无情的。然而普鲁斯特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因为他那些精细到夸张地步的描写和冗长晦涩的句子并不使空洞存在的,而是生活给与作者真实的体验,从整个角度看,萨特对于普鲁斯特的种种“内心独白”的批评是站不住脚的。
  普鲁斯特对于文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小说形式的创新,普鲁斯特虽然不是第一个尝试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作家,但作为通篇采用意识流写法的小说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在意识流流派里,普鲁斯特的作品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普鲁斯特句子有一个特点,几乎每一个冗长的句子里都饱含着多个动词,例如:“ 我又睡着了,有时偶尔醒来片刻,听到木器家具的纤维格格地开裂,睁眼凝望黑暗中光影的变幻,凭着一闪而过的意识的微光,我消受着笼罩在家具、卧室、乃至于一切之上的朦胧睡意,我只是这一切之中的小小的一部分,很快又重新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同它们一样变得昏昏无觉。还有的时候,我在梦中毫不费力地又回到了我生命之初的往昔,重新体验到我幼时的恐惧,例如我最怕我的姨公拽我的鬈曲的头发。”普鲁斯特展现出自己已瞬间的三个内心活动,意识,印象,记忆在不停的变化。这三个不同的内心活动,又将许多个场景,感受,景物串联到一起。这样的安排使得句子充满了空间的层次感,而画面流畅的转变给人意识也在流动的感觉。普鲁斯特将词与词之间的这种巧妙安排,在句与句之间也是存在的。在《斯万家那边》对卧室的谈论,就是这样的例子,马塞尔将卧室分为四类:夏天的和冬天的,路易十六时代风格的和金字塔风格的。普鲁斯特在不停的变换描写的场景而连接它们的并不一定是严谨的逻辑,而只是意识流动思想的偶然。这种句与句之间的这种场景的不断切换在段与段之间显得更为明显。两个相邻段落所叙述不同的场景,这样的例子我们屡见不鲜。那是叙述顺序使然。然而普鲁斯特往往在两个或多个场景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将它们联系起来。“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去巴黎的时间比往年稍早了一些,作者一路上描写了梅塞格利兹平原上的风,圣安德烈教堂的两座钟楼以及苹果树和树叶。而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场景穿插起来的是“我”对贡布雷所值得留恋事物的依依不舍。由词到句再到段,普鲁斯特意识的流动是多层次的,我们无法考证这种层次感使作者巧思安排的还是无心插柳。但是,艺术家的工作过程,对于读者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的作品达到一个怎么样的效果。在这种层次感的衬托下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显得无比的流畅与自然。
  关于普鲁斯特的伟大和艺术成就我不想在过多的评论。最后套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一组问答: “您相信能在另一个世界永生?”“不,是在这个世界永生。在某些时刻,时间突然停止,以便被永生所代替。”普鲁斯特用他不朽的《追忆似水年华》做到了这一点。
或许您还会喜欢:
饥饿游戏1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我睡醒的时候,床的另外半边冷冰冰的。我伸出手想试探一下波丽姆留在被子里的余温,结果只摸到了粗糙的帆布被单,她准是又做了噩梦,爬到妈妈被窝里去了。嗯,准没错。今天是收获节。我用胳膊支起身子,屋子里挺亮,正好看得见他们。小妹妹波丽姆侧身躺着,偎在妈妈怀里,她们的脸紧挨在一块儿。睡着的时候,妈妈看上去要年轻些,脸上尽管还是一样疲倦,可已经不那么憔悴了。 [点击阅读]
魔山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一《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九二九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评论界公认的事实。二关于托马斯·曼,我国读者并不陌生。 [点击阅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20张)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发表反战剧本《耶雷米亚》。 [点击阅读]
七钟面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早起那平易近人的年轻人,杰米·狄西加,每次两级阶梯地跑下“烟囱屋”的宽大楼梯,他下楼的速度如此急速,因而撞上了正端着二壶热咖啡穿过大厅的堂堂主仆崔威尔。由于崔威尔的镇定和敏捷,幸而没有造成任何灾难。 [点击阅读]
万物有灵且美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JamesHerriot吉米•哈利(1916—1995)(原名JamesAlfredWight)苏格兰人。一个多才多艺的兽医,也是个善于说故事的高手,被英国媒体誉为“其写作天赋足以让很多职业作家羞愧”。平实而不失风趣的文风和朴素的博爱主义打动了千千万万英美读者,并启发了后世的兽医文学。 [点击阅读]
人豹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神谷芳雄还只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公司职员。他逍遥自在,只是在父亲担任董事的商事公司的调查科里当个科员,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工作,所以难怪他忘了不了刚学会的酒的味道和替他端上这酒的美人的勉力,不由得频繁出入那家离京桥不远、坐落在一条小巷里的名叫阿佛洛狄忒的咖啡店。 [点击阅读]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我被传讯了。周四上午十点整。我总是经常被传讯:周二上午十点整,周六上午十点整,周三或者周一。几年就像一周似的,我感到惊讶的是,夏末一过,冬天又即将来临了。在去有轨电车的路上,结着白色浆果的灌木丛又从篱笆上垂挂下来了。像下面被缝上的珠光纽扣,也许一直长到地里,或者就像小馒头。对转动鸟嘴的白色鸟头来说,这些浆果太小了,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到白色鸟头。想得人直犯晕。 [点击阅读]
伊迪丝华顿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作者:伊迪丝·华顿脱剑鸣译在我还是个小女孩,又回到纽约时,这座古老的都市对我最重要的莫过于我父亲的书屋。这时候。我才第一次能够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一旦走出家门,走上那些简陋单调的街道,看不到一处像样的建筑或一座雄伟的教堂或华丽的宫殿,甚至看不到任何足以让人联想到历史的东西,这样的纽约能给一位熟视了无数美丽绝伦的建筑、无数地位显赫的古迹的孩子提供些什么景观呢?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当中, [点击阅读]
伦敦桥
作者:佚名
章节:124 人气:2
摘要:杰弗里。谢弗上校很喜欢他在萨尔瓦多的新生活。有人说这个巴西第三大城市非常迷人。这确实是个充满了欢乐的地方。他在瓜拉球巴海滩正对面租了一套豪华的六居室别墅。在这里,他每天喝着甘蔗甜酒和冰镇啤酒,间或去俱乐部打打网球。到了晚上,谢弗上校——这个绰号“鼬鼠”的变态杀手——就又操起了他的老本行,在这座老城阴暗狭窄、弯弯曲曲的街道上开始了狩猎。 [点击阅读]
再次集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昆虫的天地卡弥尼树的枝丫,悬曳着露水打湿的坚韧的蛛丝。花园曲径的两旁,星散着小小的棕色蚁垤。上午,下午,我穿行其间,忽然发现素馨花枝绽开了花苞,达迦尔树缀满了洁白的花朵。地球上,人的家庭看起来很小,其实不然。昆虫的巢穴何尝不是如此哩。它们不易看清,却处于一切创造的中心。世世代代,它们有许多的忧虑,许多的难处,许多的需求——构成了漫长的历史。 [点击阅读]
分歧者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作品导读如果世界按照所有最美的特质划归五派:无私、无畏、诚实、友好和博学,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还会不会有杀戮、争端、夺权、暴乱?答案你知道。因为丑恶从未消失,它只是被深深地隐藏起来,妄图在某一天爆发出来,冲毁这世界。 [点击阅读]
匹克威克外传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匹克威克派除却疑云,把黑暗化为耀眼的光明,使不朽的匹克威克的光荣事业的早期历史免于湮没,这第一线光辉,是检阅匹克威克社文献中如下的记载得来的;编者把这个记录呈献于读者之前,感到最大的荣幸,这证明了托付给他的浩瀚的文件的时候所具有的小心谨慎、孜孜不倦的勤勉和高超的眼力。一八二七年五月十二日。主席,匹克威克社永任副社长约瑟夫·史密格斯阁下。一致通过如下的决议。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