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追忆似水年华 - 《追忆似水年华》评论——普鲁斯特,哮喘及其他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普氏初探
  文学的硬壳包含着外延与内涵,经历过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法兰西需要一股新的变革, 划分其小说体裁新旧的分水岭。上帝说:"让普鲁斯特去吧。"于是他带来了一股新浪潮。
  说来这种变革有其不可知性*。旧的叙事有其显而易见的缺陷,不论所谓"上帝视角"还是"第一人称视角",极目所见,都是过于理性*的叙述。过于理性*,让纯文学 严肃,但僵化,表现力减弱。所谓"非理性*"的,同时也更挖掘处于现实之内,被掩盖的现实,"潜意识"下的思维的写作手法的诞生又与这位伟大作家的哮喘密不 可分。哮喘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普鲁斯特的哮喘是前者还是后者现在是不得而知了。但哮喘发病时的感官感受与"直觉写作"的条件十分相似,处于"保险丝" 状态的精神,异其敏感,而且会产生许多臆想。在《追忆逝水年华》中,各处所谓意识流写法的片段,现在看来倒像是作者发病时的真实心理感受,完全真实的记 述。当然,古往今来得哮喘的作家也很多,但能大胆地用如此笔法写作的,他是第一个。许多时候,甚至,我们能嗅出他透过自己急促呼吸所感到的人或事。
  事实上,他的作品作为一部"现代作品"的资格是值得怀疑的,普鲁斯特经历了二十世纪的"一战",但《追忆逝水年华》中所涉及的内容我们只能称之为十九世纪 下半叶的风情。但他所带来的"经验"是空前的,即"非理性*"创作的元素。我们能说普鲁斯特的文笔有点儿琐碎,有着许多纯属冗余的部分。但正如《莽丛中》多 人叙事所带来的立体体验。这些看似烦琐的文字也使感官体验更加丰富。注意,首先是感官体验,即意识的感受。而不似巴尔扎克为代表的小说家们,大段大段的场 景,对话,带来的,是对于"事件"的叙述,忽略了人的感受,这种弊端也是后来的其他流派作家所注意避免的。

  另一个重要的普鲁斯特给我们带来的"命题"是时间与空间。这点在其不厌其烦的地点与时间强调中可体会出。时间的可延续性*和空间的"错位"不愧为伟大的革 命。这一点的实验在法国"新小说"中是司空见惯的。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代表作《情人》中梦呓似的笔法把"当下"与在越南的时光重迭,造成强烈的沧桑感。这样 的好处是使读者的感触更复杂,更容易沉浸作者所构造的"环境"中。洛特雷阿索说过一句关于一把雨伞与一台缝纫机相遇产生美的一句话:"事物彼此之间越是陌 生,它们的接触所碰撞出的光芒越是神奇。"这是一句关于象征主义的话。我更喜欢这样理解它:正因为一把雨伞与一台缝纫机背后所延续的不同空间的碰撞,才产 生美。在《追忆逝水年华》中,作者似乎更关注于当打开窗户时,身后射进房间的一束光,以及其中闪光的细小尘粒。
  (二)幽默,梦想及悖理(荒诞)
  早在上世纪初,超现实主义的先锋,《超现实主义宣言》的作者布勒东就提出以幽默,梦想及悖理实现对小说文本的突破。幽默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作者掀起 的"黑色*幽默"流派所实践,直至前几年的那位君特·格拉斯都有所涉及;悖理由现代派小说的创始人,天才作家卡夫卡开创。而如果要对"梦想"寻根,普鲁斯特 逃不过我们的视野。

  对于意识流的讨论没有止境。曾经有批评界这样抨击:"小丑的把戏,骗人的招数。"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上世纪的世界文坛产生巨大影响,这点或许是普鲁斯特当 初所始料未及的。意识流中作者"隐退"的特点,是其高明之处,也是不易掌握的。作者的退出,不是"观点"的埋没,而是把作者置于上帝的位置,无处不在,但 又难觅其踪。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关于唯一真实时间的心理时间即绵延的观点,是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其要义强调意识流主题性*,不免陷入主观唯心主义。超现实主义作家所谓致力于对现实下的真实的探究,犯的也是这种通病。
  事实证明大众更接受的还是以传统叙事方式写成的作品,并不能因此断定大众的文学品位没有前进。语言的构成,语法规则,某些约定俗成的限定,致使语言本质上 仍是理性*的产物,用它来表现"非理性*","潜意识"的律动,实在是勉为其难。这正如"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处于不同营垒的两种主义。理性*与"非理 性*",一个从一开始就错误的命题。大众的判断力不容忽视,因为他们看到的天地更广阔。
  (三)创作环境及作品的形成
  作家是一群异其孤独的人,创作过程中容易陷入思想的泥潭中。二十世纪前作家的写作,可称为"封闭型"写作。常年累月待在家中,咖啡馆中,构架他们的思想堡 垒。普鲁斯特在写作《追忆逝水年华》时,几乎年复一年地待在同一房间中。环境的暗示作用是极其强烈的。在《追忆逝水年华》的阅读历程中,我们时常有一种在 积满灰尘的小阁楼内探宝的感觉。古典型作家中所营造的"冠冕堂皇",散发的些许fu败之气,贯穿了整个"旧小说史",即使在最不严肃的"维多利亚"文学中, 我们也能闻到这些细尘的存在。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这个命题体现的是"自由"这个词语的涵义。作家的写作是在解释"自由"这个词语。作家创作的目的是在于带给读者一种体验,是作者精神意志 的出口。但更多的作家是被误解的。文学创作不象数学证明,任何命题结论就是事先摆在前面的题设。读者的存在意义,在于解读吗?阅读的方法也有不同,有的甚 至把文本抛弃,宣称:"作者死了"。这样就涉及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波德莱尔当初被视为"大逆不道"诗作,现今人们在挖掘其美学价值。在这件事中,历史是 横亘在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堵墙。而那些所谓"经典名著"为何能不衰呢?在于它与读者之间订下的"契约",把永恒的一些主题,例如:爱,死,不朽等融入作品 中,让作品得以永生。
  (四)不是结语的结语
  自普鲁斯特创作《追忆逝水年华》至今,也有一个世纪了。这其间文学不论创作手法,文艺理论等方面的巨变,普鲁斯特当年是始料未及的,他自己对文学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上个世纪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是信仰的时期,是怀疑的时期;是光明的季节,是黑暗的季节;是希望的春天,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奔向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狄更斯的这一长段话,是对过去的百年最好的总结。作家永远与时代同行!
或许您还会喜欢:
海顿斯坦诗选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海神庙完成了,耸立在玫瑰如绣的花园里,旁边站着建造者,臂膀上,靠着他年轻的妻.她用孩童般的愉悦之声说:“我的杯中溢满了快乐,把我带到纳克萨斯①海滨的人,如今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光辉的神庙,这是他不朽的故土。”她的丈夫严肃地说:“人死后,他的名字会消失,而神庙,却永远如此屹立。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在看到自己的精神为人传颂时,他就永远活着,行动着。 [点击阅读]
犯罪团伙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托马斯·贝雷斯福德夫人在长沙发上挪动了一下身子,百无聊赖地朝窗外看去。窗外视野并不深远,被街对面的一小排房子所遮挡。贝雷斯福德夫人长叹一口气,继而又哈欠连天。“我真希望,”她说道,“出点什么事。”她丈夫抬头瞪了她一眼。塔彭丝又叹了一口气,迷茫地闭上了眼睛。“汤米和塔彭丝还是结了婚,”她诵诗般地说道,“婚后还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六年之后,他们竞能仍然和睦相处。这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点击阅读]
神秘的奎恩先生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新年前夜。罗伊斯顿招待会上的大人们都聚集在大厅里。萨特思韦特先生很高兴,年轻人都去睡觉了。他不喜欢成群结队的年轻人。他认为他们乏味,不成熟,直白。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变得越来越喜欢微妙的东西。萨特思韦特先生六十二岁了——是个稍有点驼背的干瘪老头。一张奇怪的孩子似的脸,总是一副盯着人的样子。他对别人的生活有着过分强烈的兴趣。 [点击阅读]
神食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十九世纪中叶,在我们这个奇怪的世界上,有一类人开始变得愈来愈多。他们大都快上了年纪,被大家称为“科学家”,这个称呼颇力恰当,可是他们自己却非常下喜欢。他们对于这个称呼是如此之厌恶,以致在他们那份叫作《大自然)的有代表性的报纸里一直谨慎地避开它,好像所有的坏字眼都源出于它似的。 [点击阅读]
紧急传染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1991年6月12日,这是暮春的一个近似完美的日子。天已破晓,阳光触摸着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美国大部、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在期待着阳光明媚的蓝天、只是气象雷达显示雷暴云团即将来临,估计会从平原伸向田纳西河谷。已经有预报,从白令海峡移动过来的阵雨云可能覆盖阿拉斯加的西沃德半岛。这个6月12日几乎在各个方面都与以往的6月12日没什么两样,只有一个奇怪的迹象除外。 [点击阅读]
老妇还乡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3
摘要:正文第一幕火车站一阵报时钟声后,幕徐徐升起。接着就看到“居仑”两字。显然,这是北京处隐约可见的小城的名称,一片破烂、败落的景象。车站大楼同样破败不堪,墙上标出有的州通车,有的州不通;还贴着一张破烂不堪的列车时刻表,车站还包括一间发黑的信号室,一扇门上写着:禁止入内。在北京中间是一条通往车站的马路,样子可怜得很,它也只是用笔勾勒出来。 [点击阅读]
老铁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杰斐逊城是密苏里州的州府,同时也是柯洛县的县府,它位于密苏里河右岸一个风景优美的山丘地带,从这里可以俯视到下面奔腾不息的密苏里河和河上热闹繁忙的景象。杰斐逊城的居民那时候比现在少多了,尽管如此,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由于地区法院定期在这里举行会议,这赋予它一个重要的地位。这里有好几家大饭店,这些饭店价格昂贵,住宿条件还过得去,提供的膳食也还可口。 [点击阅读]
蝇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一个金发男孩从最后几英尺的岩壁上滑溜下来,开始小心翼翼地找条道儿奔向环礁湖。尽管他已脱掉校服式的毛线衫,这会儿提在手里任其飘摇,灰色的衬衫却仍然粘在身上,头发也湿漉漉地贴在前额。在他周围,一条狭长的断层岩直插林莽深处,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之中。 [点击阅读]
隐身人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2
摘要:冬天的最后一场大雪,使二月初的高原变得格外寒冷。一个陌生人,冒着刺骨的寒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从布兰勃赫斯特火车站走来。他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一顶软毡帽的帽檐几乎遮住了他整个脸,只露出光亮的鼻尖。套着厚手套的手,费力地提着一只黑色小皮箱。雪花飘落在他的胸前、肩头,黑色的小皮箱也盖上了白白的一层。这位冻得四肢僵直的旅客跌跌撞撞地走进“车马旅店”,随即把皮箱往地上一扔。“快生个火。 [点击阅读]
飞鸟集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泰戈尔1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straybirdsofsummercometomywindowtosingandflyaway.andyellowleavesofautumn,whichhavenosongs,flutterandfalltherewithasign.2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 [点击阅读]
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海明为、海明微、海明威,其实是一个人,美国著名小说家,英文名Hemingway,中文通常翻译为海明威,也有作品翻译为海鸣威,仅有少数地方翻译为海明为或海明微。由于均为音译,根据相关规定,外国人名可以选用同音字,因此,以上翻译都不能算错。海明威生于l899年,逝世于1961年,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小说家。 [点击阅读]
人鱼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眼前是突兀林立的岩石群。多摩河上游的这片布满岩石的区域,地势险峻,令垂钓者望而却步。几年前,曾发现一女子被人推下悬崖赤裸裸地嵌陷在岩石缝中。岩石区怪石嶙峋、地势凶险,当初,调查现场的警官也是费尽周折才踏进这片岩石区域的。一个少女划破清澈的溪流浮出水面。十四五岁的样子,赤身倮体,一丝不挂。望着眼前的情景,垂钓者的两颊不由得痉挛起来。直到方才为止,在不断敲打、吞噬着岩石的激流中还不曾出现过任何物体。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