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夜幕下的哈尔滨 - 55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日满俱乐部夜宴后的第二天,李汉超就从塞上萧和王一民那里知道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因为情况严重,他立即请示了省委,省委经研究后指示:第一,北方剧团是一个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团体,一定不能任其落入敌人手中,目前要在剧团里积极地发展反日会会员,成立反日会组织,团结进步演职员,开展抵制排演亲日汉奸戏的斗争,在斗争中壮大我们的力量;第二,支持和鼓励作家塞上萧拒绝写亲日汉奸戏的爱国行动,争取他参加革命的战斗行列。在斗争中要注意他的安全。必要时应动员他离开哈尔滨,如果能先一步送他到游击区去,则是最稳妥可靠的办法,我们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当然这一切都要看他的觉悟程度而定,不可操之过急;第三,要密切注意敌人对卢运启家的行动。敌酋玉旨雄一在卢淑娟身上打什么主意?为什么对她特别感兴趣?要达到什么目的?都要尽可能设法弄清;第四,玉旨一郎这个“谜”要尽快解开,是敌是友要早日分清。王一民同志可以大胆地多接近他,只有多接近,才能看清他的庐山真面目。这是关键人物,一定要抓紧进行。四条指示,扼要明确。当李汉超传达给王一民以后,两人研究决定:由王一民立即把省委关于北方剧团的指示传达给刘勃,尽快发展柳絮影等进步力量人会,成立起会员小组,团结所有能团结的爱国演职员,起来抵制演汉奸戏。至于塞上萧的工作,主要由李汉超直接做。王一民目前要突击搞清玉旨一郎的情况,包皮括玉旨雄一对卢淑娟的意图。剧团的工作,王一民当天就布置给刘勃了。刘勃情绪很高,据他反映:剧团的演职员参加完俱乐部夜宴以后,绝大多数人都反对演汉奸戏,连谢捷尔斯克和刘别玉兰那样平常根本不过问政治,只讲吃喝玩乐的演员都不同意。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自以为是超越各种政治势力的“超人”,是清高的艺术家。现在要让他们演汉奸戏,剧团也要变成汉奸剧团,他们当然要反对了。尤其对柳絮影被日寇特务机关长侮辱一事,反应更加强烈,由此更增强了反日情绪。这样一来,连何一萍那样的汉奸儿子,也在明面上顺着大多数人说了。所以刘勃很乐观,信心十足地表示一定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剧团的工作安排完了,王一民就把工作目标集中在玉旨一郎身上。玉旨一郎是早就声称要和王一民交朋友的,所以当王一民向他一靠近的时候,他立即就向王一民伸出了热情的手,甚至邀请王一民到他家去做客。王一民当然立即答应。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王一民按照约好的时间——九点整,来到了玉旨一郎的家门前:道里高士街一座新建的日本式二层楼前。这楼是日酋玉旨雄一的新官邸。玉旨一郎是和叔叔住在一起的。但是他嫌叔叔家里一天到晚来人太多,前厅里经常有人等待接见,给他来回出人增添许多礼仪上的麻烦,曾几次提出要另找住处,但都未获准。最后叔侄二人达成一项协议,在后楼门外单隔成一个小院,在小院墙上单开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只供玉旨一郎一个人使用。今天王一民就是按照玉旨一郎画的指示图。来到后边小门前边的。他刚一按门铃,门就开了,迎出来的是玉旨一郎本人。怎么出来得这么快?是专门在小院里等候着?;王一民走进小门一看,小院很幽静,一条南路,直通楼门,甬路两旁是新移栽的龙柏树,还有一架葡萄。葡萄架下摆着竹制躺椅,还有石桌、石凳。石桌上放着一本中国线装书。王一民一看这书才明白,方才玉旨一郎一定是坐在这里边看书边等他的。迎面的二层楼是豆绿色的,典型的日本建筑,墙皮上贴着日本瓷砖。一楼的建筑面积比二楼大得多,二楼上有玻璃暖房和一个宽敞的平台,平台上搭着绿色的凉棚,凉棚旁摆了很多盆花,有盛开的杜鹃和扶桑,还有高大的万年青和橡树。在这周围都是俄国建筑群落的住宅区里,突然建起了这么一座东洋小楼,显得倒很别致。玉旨一郎请王一民走进了后楼门。紧对着后楼门就是木板楼梯,红漆木板上铺着绿色地毯。玉旨一郎引着王一民顺着楼梯上了二楼,走进一间整洁明亮的房间。这是一间被隔扇拉门分开的套间,里间完全是日本式的,整屋铺满了“榻榻米”,上面摆着矮几和厚重的围棋桌。外间的陈设却介于洋中之间,既像书斋又像待客室。靠东边一面墙摆满了一人多高的书橱,里面竟有一半是中国线装书,织有狮子滚绣球的古典款式中国彩花地毯上面摆着西式的茶几、沙发、写字台和立柜。最引起王一民注意的是西面墙上挂的一张中国水墨画,那上画着一大一小两个乌龟奔向一块玲珑剔透的山石,画上题着“齐年”二字。王一民不用看下面的落款,就知道这是卢淑娟的手笔了。他已经听淑娟讲了画这幅画的全部过程。想不到这画却挂到玉旨一郎房间里来了,而且装裱得这么好,是完全绫镶绢裱的,下面画轴竟是象牙的,真像对待一幅千年古画那样珍重爱护。是什么原因使他这样呢?一个中年下女献茶来了。精制的中国福建黑漆茶盘里摆着两盏汝窑堆花双清小茶盅。中年女人双手托着茶盘,躬身举向王一民,王一民一边说“谢谢”,,边端了一盏茶。他打开碗盖,一股清香之气,扑鼻而来。他稍稍呷了一口,直觉清醇无比,直人肺腑,不由得称赞道:“好茶!好茶!贵国的‘茶道’艺术誉满全球,今天一经品尝,真是名不虚传了。”玉旨一郎谦虚地笑笑说:“我们的‘茶道’确实有很久远的历史。但是无论怎么久远也是从中国学来的。实际中国品茶的讲究程度,更有甚于我们‘茶道’的。《红楼梦》里对‘贾宝玉品茶拢翠庵’那段描写,真是达到了品茶考究的最高峰,连喝茶的水都是从梅花瓣上取下的雪,又装在花瓮里埋在地下五年,才取出来冲茶喝。妙玉的”‘茶道’简直使我们望尘莫及了。“王一民一听也笑着说:“那是只有妙玉那样脱离红尘的散淡闲人才能办到。我读到那里真有点替她担心,我怕那埋了五年的梅花雪水再变成陈年佳酿,岂不坏了茶的味道。”王一民说得两个人都笑了。这时下女又用托盘端上来三个盘子:一盘水果,一盘糖果,一盘点心。玉旨一郎一边让王一民吃一边说:“日本和中国有许多相同的东西,又有许多不同的东西。但是有趣的是不同当中又有相同。”他一指三个盘子说,“例如敬客摆盘子,中国必须是双数,一般是摆四盘。而日本却最忌讳这‘四’字,所以只摆三盘。因为‘四’和‘死’都是发西的音。人们怕死,也就怕‘四’。死和四,中国发音很相近,日本就完全相同。而迷信,怕死,图吉利,这些就都和中国一样了。中国每逢吉庆日子,例如过年过节,不是都不许说死吗?”王一民点点头:“平常也忌讳说死,骂人话上面常常加个死宇。”“日本也这样。所以我说不同当中也有相同。譬如我们的语言是不同的,但是写到纸上的文宇却又相同了,‘真名’和‘假名’,一是完全从中国拿来的,一是拿了一半——单‘立人、宝字盖、草字头、三点水等等中国字的偏旁,就成了我们的字母。再譬如现代穿的衣服,中国和日本是完全不同了,尤其是妇女。但是在中国戏台上演的历史剧中,却可以看到现代日本服装的原型,这又是不同中的相同。像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和日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等方面,真是到处可见,俯拾皆是了。”王一民注意地听着,品味着,思索着他谈这些话的真正意图。同样的内容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它可以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理论”根据,也可以成为真正亲善的思想基础。那么玉旨一郎想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想到这里,他就接着玉旨一郎的话音,试探着说道:“您讲得很精辟,很有见地。可是是不是有些抬高中国了?”“不,不。”玉旨一郎紧摇着头说,“我是研究历史的——教育史也是历史的一个分类——我非常重视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的真实就是这样,日本有好多东西来源于中国,尤其是在文化方面。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那样敬重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的根本原因。”说到这里,他打开书橱,从里面捧出一个用黄缎子带系着的,一尺见方的木板夹子,轻轻地放到王一民面前,然后又小心翼翼地解开缎带,打开木板,里面展现出一张很粗糙的黄纸——是由于年深日久而变黄的纸。纸上用木版印着一位盘腿打坐的中国老和尚的肖像,肖像的两只眼睛闭着,周围是白色的灵光。肖像下面写着“初祖传灯大法师”,肖像周围印着象征着祥云的“云卷”图案。在黄纸的最下边,有一行小字,上写:江户福康药店制。王一民一边看着,玉旨一郎一边指着说:“这是我国江户幕府初年的一张包皮药纸,距离现在有三百多年了。‘江户’就是东京,‘初祖’是日本医药界对鉴真和尚的尊称,‘传灯大法师’是日本天皇赐给他的法号。看了这张粗糙的包皮药纸,您就会知道日本朝野上下对他是如何敬重和爱戴了。这是历史的见证啊!”王一民深深地点着头说:“好!您收藏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文物!”“这是家父留给我的,在日本大概也找不到几张了。”玉旨一郎一边说着一边又小心翼翼地把木板盖好,系上缎带,送进书橱。王一民略微思忖了一下说:“这样珍贵的文物,应该让更多的人看一看,我建议您制成锌版,在画报或报纸上发表一下……”还没等王一民说完,玉旨一郎就摇着头说:“不行,至少现在不行。”稍停了一下,他叹了口气说,“不是时候啊!”他又直盯着王一民看了看说,“连您不都说我在‘抬高中国’吗?您看现在有哪一个日本人能站出来说一句‘抬高中国’的话呢?把中国抬高了日本怎么办呢?还能在这里当‘太君’,当‘太上皇’,像我叔叔那样……”说到这里他把话咽回去了,低下头,看着脚上穿的木头拖板,沉默着……王一民也不说话,静静地看着他。半天,玉旨一郎忽然抬起头来,他眼睛里闪着亮光,直看着王一民说:“王老师,我今天请您来,是要把心里话向您讲讲。因为根据我的观察、研究和分析,我认为您是一位正派的、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如果说得更进一步的话,您可能不是一个人在行动……”说到这里,他把话停下了,直着眼睛看王一民,目光那样深沉,是观察?是审视?还是要看到王一民内心深处的什么?使人不解。王一民静静地。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他连眼睛都不眨,庄严地和玉旨一郎对视着。他脸上既没有惊讶的表情,更没有恐慌的流露,简直平静得像方才看过的鉴真和尚的坐像一样。从墙上传来的嘀嗒嘀嗒的钟声判断,时间大概过去了有一分钟,玉旨一郎才点点头说:“您真镇静!我敬服的也正是您这种大无畏的镇静态度。我第一次发现您这惊人的镇静是在课堂上,您正在给学生讲反抗异族侵略的中国皇帝朱元璋,这时您发现我了,竟能那样不慌不忙地把问题一转,转得又轻松又自然,让人简直无懈可击。接着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令人难忘的谈话。您竟能在爱国真情已经完全流露的情况下,辩解得既不露痕迹又头头是道。我相信,如果那是在一个公正的法庭上,您一定会获得无罪释放的。”玉旨一郎喝了一口茶,又继续说道:“后来我们的接触就多了一些,当您的学生罗世城被捕以后,您那镇静的态度被感情的波涛冲破了,您焦急了。接着,我特地请您和我一同去检查他的遗物,我知道您是如何急于要拿到他那些不宜公开、更不宜落人我手中的遗物。但是不幸得很,那本记着他和另外几个学生活动的重要记事本偏偏让我发现了。我看了,并且记住了那几个学生的名宇。后来我把本子交给您了,我在等待着,看您怎么办?开始我以为您会胆怯,会不敢拿走。因为只要我一伸手,您就会立即陷入罗网。这一切,您当然会看得清清楚楚,您会感到那罗网就张在您的面前,您会把手缩回去。可是,您没有顾到个人的危险,您不但拿走了本子,还把那封写有罗世诚家庭地址的信也拿走了。您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这样干了。而更使我惊奇的是,干完这样的冒险事情以后,您不但不藏不躲,还照常上班,见了我的面也一如既往,好像您根本没有干过任何伯人的事情一样。您的镇静使我不由得怀疑起自己:是不是我看错了,那本子和信您根本没有拿走?我又第二次去重新检查罗世诚的遗物,不但本子和信确实没了,竟连任何可疑的东西和线索都没有留下,您干得于净利落!您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保卫着别人——也可能还要加上保卫您的信仰。您的行动不但使我佩服,使我同情,也使我非常感动。紧接着,我们又都到罗世诚家去了——可惜的是我去晚了一步,没能在那特定的环境里遇上您。如果那时遇上,可能今天我要说的话在那时就说了。当然,罗家的人——主要是当时自称为小学教师、实际是名演员柳絮影小姐,隐瞒了您去过的真实情况,这我从她家的种种迹象和哭红了的眼睛上都可以断定。所有这一切,都向我说明:您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但又不是一个简单的、单纯的爱国者,您不是一个人在行动。”玉旨一郎讲完,就目不转睛地盯视着王一民,等待着他的回答。王一民这回没有再沉默,他异常冷静地说道:“对您的推理和判断,我先不进行辩解和说明,我将保留这个权利。我想先大胆地问您一下:您讲这些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要进一步了解您。”“了解并不是目的。”“我的目的很简单,”玉旨一郎一挥手说,“我早就当您讲过,我要有您这样一位诗书传家,深晓汉文,能够和我在事业上共同切磋琢磨的中国朋友。交朋友,就必须要有所了解。”“可是这种了解不应该是单方面的。”王一民也一挥手说,“如果您是以上司——副校长的身份来询问一个教员,那我将有问必答。如果为了达到您所说的目的,那就应该是双方面的。”玉旨一郎点着头说:“您说的有道理。”“可是我一点也不了解您。”“我的心向您敞开着。”“那您能允许我大胆地向您提问题吗?”“像您刚才说的那样:我将有问必答。”“好。”王一民点点头,郑重地说道,“我对您不了解的地方很多——不,不是不了解,是不理解。您用您的行动在我的脑子里打上了一长串问号,这一串问号汇集到一起,就成了一个谜。不必讳言,您曾间接地、直接地,给过我好多援助,这是正义的援助,是人道主义的援助。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我早就应该站到您的面前,在向您致谢的同时,主动伸出友谊的双手。但是严酷的现实不但限制我在行动上那样做,连感情上的流露都不可能,因为什么会这样呢?”玉旨一郎垂下眼帘说:“因为我是侵略你们的日本人。”“不,不单纯是为了这个。”王一民摇摇头说,“您是一个日本人,但却不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您是哈尔滨——甚至整个北满的日本统治者玉旨雄一阁下的亲侄子,在您背后站着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请允许我用一个不够恰当的比喻:犹如您在前边走,您的背后跟着一头老虎,您走到哪老虎跟到哪,这在中国叫什么呢?”“您的意思是说‘为虎作怅’吧?”“至少会让人往这方面想。一往这方面想,您的那些正义行动就必然被画上问号。”“这么说,您的问号主要是集中在我和家叔的关系上?”王一民点点头。“好。那我就向您讲讲我的家庭情况吧。”玉旨一郎喝了一口茶,仰起头,眼睛望着西边墙上贴的大小两个乌龟,缓缓地说起来……
或许您还会喜欢:
金瓯缺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序写历史小说有写历史小说的困难。不熟悉史实,则不会原原本本地写成有条有理、丝丝入扣的文章。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就是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搜罗了大量的资料,用去伪存真、剔异求同的科研手法才理出一个线索来的,所以历史知识就是最基本的一个必要条件。 [点击阅读]
鲁迅《彷徨》
作者:鲁迅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点击阅读]
丁庄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阎连科被称作"中国目前最具爆发力的作家",不仅因为他的两部中篇小说分别获得第一届和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而且他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都在文坛引起较大反响,《受活》近日获得第三届老舍文学奖。见到阎连科的时候,他正在和一位从美国来的资助人商议援助河南艾滋病村的事宜,他的下一部小说准备写艾滋病村,他还要把老舍文学奖的一部分奖金捐给艾滋病村。 [点击阅读]
三毛《哭泣的骆驼》
作者:三毛
章节:14 人气:2
摘要:尘缘——重新的父亲节(代序)二度从奈及利亚风尘仆仆的独自飞回加纳利群岛,邮局通知有两大麻袋邮件等着。第一日着人顺便送了一袋来,第二袋是自己过了一日才去扛回来的。小镇邮局说,他们是为我一个人开行服务的。说的人有理,听的人心花怒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大批邻居小儿们,代拆小山也似的邮件,代价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中国邮票,拆好的丢给跪在一边的我。 [点击阅读]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乡关何处
作者:佚名
章节:91 人气:2
摘要:章诒和2008年的年初,我和一个从事出版业的朋友相约在建国门友谊商店里的星巴克咖啡店碰面。寒暄几句,朋友说:“愚姐,建议你看看野夫的散文,看几篇就行,你肯定喜欢。”我们各自喝完饮料,聊了几句,随即分手。翌日下午,我打去电话,说:“你推荐的文章,让我一夜无睡,让我痛哭流涕……我要认识那个叫野夫的人。”五月中旬,四川发生大地震。下旬,我在北京见到了野夫。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北平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简介:1948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三年,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看似平静的北平城内暗流汹涌。国共两党决战之际,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少壮派,突然对涉嫌通共的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方孟敖委以重任,将其飞行大队改编为国防部经济稽查大队,前往北平调查民食调配物资的贪腐案,藉此打击以方孟敖的父亲、国民党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为核心的孔宋家族贪腐势力, [点击阅读]
思无邪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法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三百”中,论境界,无句可出其右。在安易如自己的眼中,也许她是慧质兰心的小妖女俏黄蓉吧。不过在我眼里,她恰似何足道眼中的郭襄。一位可以令狷介狂生忘乎所以的远远水中小岛上的温柔少女;一位短剑青驴独行天下博古通今的红颜知己;一位既会使美绝丽绝的“小园艺菊”,又会使霸气十足的“恶犬挡路”的精灵古怪的万事通。 [点击阅读]
我的团长我的团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我在长江之南的某个小平原上抖抖索索地划拉着一盒火柴,但总是因无力而过度用力,结果不仅弄断了火柴梗子,还让满盒的火柴干戈寥落撒了半地。我只好又从脚下去捡那一地的火柴梗。我——孟烦了,二十四岁,今国军某支所谓新编师之一员,中尉副连长。我无力又猛力地划着火柴,这次我让整个空火柴盒从手上弹出去了。于是我再用抢命般的速度抢回地上那个火柴盒。“烦啦你个驴日的!连根火柴也日不着啊?!”我想起了我屡被冒犯的官威。 [点击阅读]
无水之城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大风来时,河阳城一派肃穆。还不到下午五点,大街上早已人去巷空。学生们下午就没敢上学,全都躲在家里。机关单位这天放假,但日历上这天并不是法定节假日。就连一向生意兴隆,车间日夜不停转的河化集团,这一天也出奇的静了下来。乱石河滩西边,十丈长的明长城废墟上,两只老鹰惊魂不定地乱叫。它们叫了整整一天,嗓子都破了,嘶哑的叫声凄厉地划破河滩上面那一片死亡的气息,破碎在河阳城上空。 [点击阅读]
林语堂《京华烟云》
作者:林语堂
章节:54 人气:2
摘要:我站在这个地位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父亲的书,似乎从来未听见过。那又何必写呢?因为好像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可不要说我替父亲吹牛,也不用骂我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我要用极客观的态度来批评,虽然情感也不可无。我知道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