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日本的黑雾 - “拉斯托沃洛夫事件” 八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八
  从传询拉斯托沃洛夫的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小组委员会的一部分速记记录也可以看出,对拉斯托沃洛夫抱有友情的那个女人是个“专家”。
  “摩里斯:‘拉斯托沃洛夫先生,我想知道你是跟什么样的人一起做工作的。’
  “拉斯托沃洛夫:‘唔,我有过几个代理人。其中有的在日本政府的外务省工作,有的在驻日美军的情报部工作,有的是特派记者。’”
  由此看来,尽管拉斯托沃洛夫在接见共同社记者时说过没能从美国拿到情报,但在这里却相反,他说他的某些代理人与美军有关。他在这里说的才是老实话吧。
  速记记录里还有这样一段:
  “拉斯托沃洛夫:‘我曾经几次尝试与美国人接触。比方说,情报部的军官——那个少校……’
  “摩里斯:‘请不要说出名字来。’
  “拉斯托沃洛夫:‘我不说名字。那个人是少校,我是经她妹妹写信介绍,试图与她接近的。’
  “维尔加:‘应该说是“他妹妹”吧。’
  “拉斯托沃洛夫:‘不,那个人是女的。她是情报部的少校。’”
  虽然不能够遽然断定他在这个小组委员会上无意之中说出来的情报部的女少校跟他自己的笔记中的“布朗宁夫人”是同一个人,同时也就是美联社东京分社社长所说的“玛丽·琼斯”,然而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这件事可以提供我们一点资料:情报部这样的机关里大概有着叫作“布朗宁夫人”或是“玛丽·琼斯”的女人。
  从间谍工作来说,要想把敌方的某人拉到自己这边来,必须随时确切地了解对方的情况,不断地注意对方的性格、举止和环境。如果对方有了什么变化,就毫不踌躇地加以利用,展开攻势,最后和他发生接触——这才称得上是间谍工作。如果由于贝利亚被肃清,拉斯托沃洛夫非常担心他自己奉召回国的前途,因而变得忧郁起来,那末美军谍报机关一定会敏感地发现他这种情况的。
  这种接触也许会以甜蜜的诱惑形式出现,也许造成某种机会进行胁迫。

  拉斯托沃洛夫自己也在小组委员会上说过下面的话:
  “维尔加:‘利用在铁幕后面的亲属来进行胁迫时,他们对代理人做些什么?是威胁他说要杀死他的亲属吗?’
  “拉斯托沃洛夫:‘对啦。他们有时谦恭和蔼地、有时又唐突地说:如果你不答应跟我们一起干,你必须想想你的亲属会遭遇什么事。也就是说,他们直接用亲属的生命来威胁。这就是胁迫,是最恶劣的胁迫。’”
  读到这里,马上使人联想到拉斯托沃洛夫本人在国内留下了妻子和八岁的女儿。他郑重其事地向美国方面恳求将他逃亡美国一事严加保密,千万不要泄露。也可以说,对方为了达到阴谋而使用的毫不留情的胁迫手段,多半使他感到了恐怖吧。
  关于如何把代理人拉拢过来,他做了如下的证词:
  “拉斯托沃洛夫:‘我说对方在日常生活中有异常行为,指的是同性爱之类的事。比方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莫斯科防谍部曾接近一个姓菲蒙维尔的大使馆武官,想把他拉拢过去。原来防谍部知道这个人有异常行为。
  “‘另外再举一个例子。莫斯科的防谍部为了达到目的还拉拢过一个日本官员。那人是日本驻莫斯科大使馆的二等或三等秘书。防谍部派了一个年轻的女代理人接近他,这个女人勾引上了他。日本官员同那个女人谈情说爱,后来那个女人说自己怀孕了,到了要去堕胎的节骨眼儿上,男的被警察逮捕了。由于眼看这桩极不体面的事情要暴露出去,那个人就下定决心为苏联谍报部工作。”
  不能断定驻日美军不曾按照拉斯托沃洛夫本人所说的步骤试行对他展开攻势。难道不是正当拉斯托沃洛夫表现出不顾奉召回国的时候,也就是说,正当他处于异常状态的那一瞬间,“女代理人”就承担了拉拢他的任务吗?至于她是“布朗宁夫人”还是“玛丽·琼斯”,那不关紧要。即便是证词中所说的“女谍报少校”也成。总之,从各种情况可以推想得到,美军曾对拉斯托沃洛夫进行过这样的“拉拢”。

  但是就以“布朗宁夫人”或“玛丽·琼斯”跟拉斯托沃洛夫接近后获得的成功来说,难道在那以前美军方面就没有策划过同他接触吗?
  这是不大可能的。这个策略恐怕早就一再进行过的。关于这一点,某方面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插话:
  情报部系统的某谍报人员让他的情妇(日本人)去接近过拉斯托沃洛夫。她巧妙地同拉斯托沃洛夫亲密起来。不久,她就对拉斯托沃洛夫说:“我认识的一个美国军人对他的差事感到不满。我想,如果向他搞情报,他一定会提供对苏联方面有利的数据。”可是拉斯托沃洛夫十分谨慎地拒绝了这个提议。据说他这种警惕的态度使美国方面把他俨然当成了一个大人物。
  临到实际逃走的时候,拉斯托沃洛夫也是被当作大人物对待的。驻日美军谅必是极其缜密地协助他逃出的。美联社记者安森在拉斯托沃洛夫的记者招待会举行以前,即在他逃亡后不久的二月二日,曾拍发过下述电讯:
  “现在有可能揭露苏联在亚洲最大的间谍网的真面目了。原苏联驻日代表机构的二等秘书尤利·亚·拉斯托沃洛夫从一月二十四日以来一直下落不明,而大家日益认为他是在美军手里。如果是这样的话,过去两年多以来使美军感到伤脑筋的情势,其内幕就要由秘密警察查明了。然而,人们越发相信,拉斯托沃洛夫已于上月二十四日乘飞机离开东京,前往美国军事基地冲绳。”
  这则报道是在国务院举行记者招待会前六个月就发出的,所以令人感到惊讶。在这则报道中,引人注目的是对于把拉斯托沃洛夫弄到手一事给予的高度评价,说是:“现在有可能揭露苏联在亚洲最大的间谍网的真面目了。”
  而且,还可以认为这则报道是为美国日后发表“拉斯托沃洛夫事件”而打下的底子——是个准备阶段。也就是说,当时拉斯托沃洛夫还被认为是头号人物——“大人物”。
  另一方面,苏联方面除了在拉斯托沃洛夫失踪时向警视厅提出过搜寻要求之外,一直完全保持沉默。
  前文已提到过,叫作罗扎诺夫的那个人以参加在札幌举行的滑冰比赛大会的苏联代表队领队身份来到了日本。当时报纸上注销消息说,正是他奉了本国的命令要把拉斯托沃洛夫带回国去的。

  被召回本国的苏联代表机构成员不仅是拉斯托沃洛夫一人,另外还有索维利耶夫、萨伏洛诺夫等八人,他们最初预定搭乘苏联轮船回国。可是在二十五日下午又挂了电话向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班机定下了两个座位。用电话定座时,似乎是这样模棱两可地讲的:“还不知道是否赶得上起飞时间呢。”
  说到二十五日下午,当时拉斯托沃洛夫已经失踪一天多了。如果相信声明所说的、他是在二十四日下午四点钟失踪的话,那末也已过了二十小时以上,这时他早已待在美军机关里了。
  然而苏联谅必也布有并不亚于美国的周密的谍报网。苏联不会不立即知道拉斯托沃洛夫失踪的真相。证据是:滑冰代表队走后,原说因感冒留下来的罗扎诺夫却在二十八日就回国了。如果负有如此重大使命的罗扎诺夫没有查明拉斯托沃洛夫失踪的真正原因,即便推迟回国日期,他也要在日本滞留到查明为止。从他匆匆回国这件事来看,苏联谍报网也必然肯定拉斯托沃洛夫已经落到美国手里了。
  再说,美国方面的引诱一定使拉斯托沃洛夫心里很烦乱。他必须下相当大的决心。正如他本人所说的那样,如果他逃走,他又担心留在国内的妻子和女儿的安全。但是,如果他奉召回国,说不定会被当作贝利亚的嫡系遭到肃清。可以想见,他对这些感到忐忑不安,对于是否逃走犹豫不决达数日之久,既烦闷又懊恼,这大概就是他被看作神经衰弱的原因。
  然而,他终于下定了逃走的决心。但凡一个人经过极端的苦思焦虑之后下定了决心,精神反而会为之一爽,心情也就镇静下来了。一定是由于这个缘故,下雪的头一天他在草地网球俱乐部兴高采烈地打网球时,脸上才露出了愉快的神色。于是,这样一种推测就能成立了:苏联方面向警视厅提出的“拉斯托沃洛夫患神经衰弱”的说法,与草地网球俱乐部会员所作的“他精神饱满”的证词都是真实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金色的机遇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乔治。邓达斯仁立在伦敦街头沉思。在他的周围,卖苦力的与赚大钱的像是席卷而来的潮水一样汹涌流动。此刻,乔治衣冠楚楚,裤线笔直,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他正忙着考虑下一步的行动。刚刚发生了一件事情!用社会下层的说法,乔治与他富有的舅舅(即利德贝特。吉林公司的艾尔弗雷德。利德贝特)“吵了一架”。准确他说,这嘲争吵”完全是利德贝特先生单方面的。那些言辞就像是愤怒的溪流从他的嘴里源源不断奔涌而来。 [点击阅读]
铁皮鼓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供词: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①。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①本书主人公,自述者奥斯卡-马策拉特,因被指控为一件人命案的嫌疑犯而被“强制送入”疗养与护理院(疯人院的委婉称谓)进行观察。本书的脚注皆为译注。因此,我的护理员根本不可能是我的敌人。我已经喜欢上他了。 [点击阅读]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书评无法抗拒——《波士顿环球报》科幻小说,却又滑稽风趣到极点……古怪、疯狂,彻底跳出此前所有科幻小说的固有套路。——《华盛顿邮报》主角阿瑟·邓特与库尔特·冯尼格笔下的人物颇为神似,全书充满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批判。——《芝加哥论坛报》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滑稽、最古怪的科幻小说,封面和封底之间,奇思妙想随处可见。 [点击阅读]
银湖宝藏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六月天,中午时分,“小鲨鱼”号——最大的客货两用轮船中的一艘,正以它那强有力的桨轮拍打着江上的潮水。它清早就离开了小石城,现在即将抵达路易士堡。从外表看,这艘轮船同在德国河流中常见到的轮船很不相同。下部结构,仿佛是一艘大而低矮的艇。由于北美江河上有许多浅滩,这种结构可以避免一些事故。小艇上面,仿佛是一幢三层的楼房。甲板底下,安装着锅炉和汽轮机,堆放着煤和货物。 [点击阅读]
镜中恶魔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我们的心仍旧战栗1987年我到德国后曾在柏林生活了三年。当时柏林还是一座有一堵“移动的”墙的城市。有些日子这堵墙就立在街的尽头,而在另一些日子它又不在那里了。我深信:那墙由生活在不毛之地的动物驮在背上游走。兔子和乌鸦,这些被射杀的动物就像枪管一样令我感到恐惧。墙消失了,被射杀的动物逃到乡下去了。可能它们逃亡时心也怦怦地跳,就像此前许多遭追杀者那样。当时正值严冬,墙的后方一片荒凉犹如不毛之地。 [点击阅读]
阴谋与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第一场乐师家里的一房间。米勒正从圈椅里站起来,把大提琴靠在一旁。米勒太太坐在桌旁喝咖啡,还穿着睡衣。米勒(很快地踱来踱去)事情就这么定了。情况正变得严重起来。我的女儿和男爵少爷已成为众人的话柄。我的家已遭人笑骂。宰相会得到风声的——一句话,我不准那位贵公子再进咱家的门。 [点击阅读]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p{text-indent:2em;}一“世间的事物,还有许多未被写下来的,这或出于无知,或出于健忘,要是写了下来,那确实是令人鼓舞的……”半个世纪以前,我出生于俄罗斯中部,在我父亲乡间的一个庄园里。我们没有自己的生与死的感觉。 [点击阅读]
随感集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白开元译1梦,我心灵的流萤,梦,我心灵的水晶,在沉闷漆黑的子夜,闪射着熠熠光泽。2火花奋翼,赢得瞬间的韵律,在飞翔中熄灭,它感到喜悦。3我的深爱如阳光普照,以灿烂的自由将你拥抱。4①亲爱的,我羁留旅途,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显现出你慰藉的笑容。--------①这首诗是赠给徐志摩的。1924年泰戈尔访毕,诗人徐志摩是他的翻译。 [点击阅读]
隔墙有眼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1六点钟过了。一小时前去专务董事办公室的会计科科长还没有回来。专务董事兼营业部主任有单独的办公室,和会计科分开。天空分外清澄。从窗外射进来的光线已很薄弱,暮色苍茫。室内灯光幽暗。十来个科员没精打采,桌上虽然摊开着贴本,却无所事事。五点钟下班时间一过,其他科只剩下两三个人影,唯有这会计科像座孤岛似地亮着灯,人人满脸倦容。 [点击阅读]
雪国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一】你好,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 [点击阅读]
雪莱诗集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孤独者1在芸芸众生的人海里,你敢否与世隔绝,独善其身?任周围的人们闹腾,你却漠不关心;冷落,估计,像一朵花在荒凉的沙漠里,不愿向着微风吐馨?2即使一个巴利阿人在印度丛林中,孤单、瘦削、受尽同胞的厌恶,他的命运之杯虽苦,犹胜似一个不懂得爱的可怜虫:背着致命的负荷,贻害无穷,那永远摆脱不了的担负。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