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日本的黑雾 - 下山国铁总裁是被谋杀的 十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十
  有一个叫新谷波夫的人在《文艺春秋》周刊上写了一段话,大意是这样:、
  他(新谷波夫)是大阪“反间谍队”的骨干,由他的上司——一个叫作约翰·田中中尉的二世带到东京来了。不知道任务的内容是什么。他开着吉普车,把车停在小川町的三菱银行那里。过了约莫一刻钟,一辆黑色“别克”牌汽车从银行侧面开了过来。
  “于是,田中下命令说:‘跟上那辆车!’我开着车跟在那辆车后面跑。从松住町追到万世桥,快到万世桥的陆桥时,也许是因为开得离前面那辆车太近了,它闪开路让我们‘超车’。没办法,只得赶过去。可是又怕它半路上拐弯,就在下一个十字路口停下来等那辆‘别克’,好再跟踪它。‘别克’从天神下穿到御徒町,又从松坂屋前面折过来开到神田车站。到了神田,‘别克’在同一个地方兜了两个圈子。我们也跟在它后面兜了两个圈子。这时,田中说:‘成了,再到国铁总厅去一趟。’他大概和别的车联系上了,以后就由那辆车去跟。
  “回到国铁总厅之后,田中到里面去了约莫五分钟,出来就说:‘赶快到三越去。’我把车开到三越后门,将田中送进去后,就把车停在停车场。
  “我等了一会儿。大约过了二十分钟,田中拿了个茶色牛皮纸大信封走出来,递给我说:‘你带着这个,一直回大阪去。我还有事,不用等我,马上走。’说完就又走进三越不见了。我觉得好像被狐狸迷住一样,一时发了楞。那天晚上我就照他的话一直回到大阪去了。信封里装的是国铁裁员名单。我从报上知道发生了‘下山事件’。但是我连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与这个事件有丝毫关系。”
  据说这个约翰·田中中尉确实在大阪的“反间谍队”里工作过——他就是大阪“反间谍队”的头目。在他下面还有前宪兵中士、前京都地方检察厅厅长、前中部(日本本州岛中部,行政系统上包皮括新泻、富山、石川、福井、长野、山梨、静周、歧阜、爱知九县。——译者注)宪兵司令部特高股分子等,构成了一个班。新谷波夫则是这个班的下级特工人员。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绝不能让各个班知道他们各自的任务,每个班只是基层组织中孤零零的一个点。这个点绝对不能和平行的班有联系,上下的联系也只有各班的头目才知道。这些形形色色的班通统由情报部中央的高级人员来掌握。就“下山事件”来说,各个班大概是由各地召集来的,并没有告诉各班将交给他们什么任务,上级只是根据各班的特长选出了他们,并命令他们到东京去。他们来到东京后,刚刚完成连自己都不知道底细的任务,仓促中就又纷纷离开东京。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的特工人员。这些人现在大部分都怎样了呢?一年之后发生了朝鲜战争,这些特工人员如果是军人,也许就被送到最危险的火线上去了吧。反正在某个时期到来之前,这个事件的全貌是无法弄清楚的,凶手大概也是永远抓不到的。
  日本人经营的工厂有跟下山身上所沾的米糠油(即所谓“下山油”)类似的油,但没有完全相同的;色粉的真正性质也没有公布出来。秋谷博士曾经给检察厅写过鉴定书,但是他绝口不谈该鉴定书的内容。从他所说的“谈出来就会弄清楚惊天动地的事实”这句话,大概就可以知道“油”和“色粉”的真正性质了吧。

  下令制造“下山寄件”的人究竟是谁,恐怕是永远也不会弄清楚了。没有真凭实据是不能光凭想象来说的。不过,下面这些话似乎是可以说的。加贺山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
  “可是我认为下山总裁并没有白死。以这个事件为契机,国铁的大规模裁员也逐渐有了进展,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这次大规模裁员之后,原来受到工会压力的战后企业界也能安下心来努力从事公司的复兴工作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又是促成日本经济复兴的契机的划时代的一年。因此,下山总裁的死是个有价值的牺牲。我衷心认为,下山总裁在九泉之下想到这里,也会聊以感到欣慰的。”
  这是从结局上来评论“下山事件”的。然而也可以把结局论倒转过来——也就是说,谁也不能断定没有人由于预想到这样的结局而阴谋策划了“下山事件”。
  这就是说,谁也不能断言,策划这个阴谋不是为了“顺利完成”国铁裁员工作,为了镇压日本“走得太远了的民主运动”,并把日本拉到唯一的途径上去,以便将来对抗外国共产势力。
  阴谋策划者原打算让人觉得下山总裁是“自杀”的。但是警视厅的二科却并不认为他是自杀的,而断定他是被谋杀的,并且沿着这条线索侦查起来了。在阴谋策划者来说,即使人们把下山看作是被谋杀的也没关系,只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们想使人家认为这是共产党方面干的。事实上,他们也确曾做过这种宣传。但是东京地方检察厅和警视厅二科沿着谋杀案这条线索追究时,侦查工作转到奇怪的方向去了——也就是说,这条线索逐渐变得很不符合阴谋策划者的心意,甚至使他们感到了威胁。如果作为谋杀案来调查,他们本来想把这个事件揑造成为日共方面的阴谋,这时只好下令停止作为谋杀案侦查下去。想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东京地方捡察厅和警视厅二科的侦查工作才遭到了挫折。
  也就是说,阴谋策划者在这个案件中布置下两种疑云:自杀和谋杀。在自杀方面,预备了那个“替身”。那末为什么不把它单纯地作为“谋杀”,好让人家觉得那是“赤色分子”策划的呢?关于这一点,不妨作以下的解释。
  笼统说来,当时日本的治安机构中,国警由美军总司令部情报局掌握,而自治警则由民政局掌握。检察厅也在民政局的掌握之下。
  美国特务机关的头子在策划谋杀下山总裁时,一定想到事件发生后,会由民政局支配下的东京警视厅来担任侦查工作,也会想到东京检察厅要指挥这个工作。警视厅的侦查技能之优秀是世界驰名的,这一点,他们大概也考虑进去了。他们也料到,检察厅和警视厅侦查的结果,也许会识破“共产党员和‘赤色分子’中的急进派杀害了下山总裁”的说法是站不住的,在这种情形下,与情报部对立的民政局也许还会责备这个阴谋策划得拙劣。当然,这件事不会在日本人民面前公布,而是采取向麦克阿瑟和美国本国汇报的形式。即便没有发生这一事件,民政局也已经在调查情报部部长威洛比的贪污问题了。

  因此,特工班最要防范的就是民政局。为了避免下山总裁是“赤色分子”谋杀的这种说法在侦查阶段就露出破绽,就得事先准备好转圜的余地,所以才放出下山总裁自杀论,以至“替身”这条伏线为吧。也就是说,特工班同时布置了自杀、谋杀两种疑云。如果情报部把治安机关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下山事件”就一定会策划得更干脆一些。
  至于那个“替身”是谁,我是有个想法的。当时的检察厅更不会不知道。事实上,对“替身”也曾经追查过,但是自从下山总裁自杀论出现之后,追查就停止了。
  有人(譬如,评论家平野谦)看到我这样写,就说:“替身”一节未免太巧合了吧。但是,连当时和下山总裁不睦的加贸山副总裁都认为有个“替身”。我相信以上的推测并没有错。’
  那末警视厅为什么不干干脆脆断定它为“自杀”案呢?阴谋策划者为什么没有让该厅明确公布这一结论呢?
  会不会是故意不正式下判断,好隐隐约约留下谋杀案的气氛,以便在社会上一般人的印象中永远保留这样、一片疑云:是不是日共或者过激的国铁工会会员干的呢?还有一个原因是,正式公布案情为“自杀”,警视厅毕竟感到犹豫吧。
  但是又不能不拿出点结论之类的东西,这样才利用所谓《“下山事件”白皮书》的形式非正式地公布出来。
  据传,这份《白皮书》不知是什么时候从警视厅的保险库里拿出来,由某人卖给杂志社的。但是也有人说,这个计谋是由美军总司令部情报部的某人主使的。
  关于这个事件,社会上流传着种种谣言。举例来说,昭和二十七年七月,有人向各工会散发了一份奇怪的英文文件,上面写着;“在下山国铁总裁被杀害地点附近的地面上,有美军大皮靴的痕迹。到过现场附近的几个人曾经向警察报告这样一个事实:当时有一辆美国军用卡车从犯罪现场附近的桥上经过。运输省某官员还提出证词说,他曾经在国会大厦旁边的马路上看见下山和一个美国人同乘一辆美国汽车。这些证词并没有引起重视。”还风闻坎农机关与此事件有关,但正像:前面已经指出的,事情不可能是由坎农这样一个下级机关来策划的。
  以上是我按照推理小说的方式所做的推测。如果把“下山事件”当作推理小说来看,那末再没有规模此这更庞大的阴谋了。
  《“下山事件”白皮书》是硬沿着自杀论的前提做出的报告书;所有涉及谋杀的材料都被排除出去了。当然,我绝不认为侦查一科的那几位站在最前列的侦查员从一开头就受到某种约束才主张自杀论的。但是他们的重大错误在于到达现场后,仅凭直觉就遽然认为下山是自杀的。正如侦查一科科长堀崎所说的:“多年从事谋杀案侦查工作的结果,一到达现场马上就会凭着直觉感到这是谋杀案。但是在‘下山事件’的情况下,没有这样的直觉。因此这是自杀。”(引自加贸山的文章)恐怕这是侦查一科的最初的印象。

  自杀论的有力根据是:盖在尸体上的下山上衣口袋里装着现场上的杂草,说是与前文中所引的目击者山崎竹子的证词一致,但是这类东西,事后愿意装进多少也容易办到。
  对下山的谋杀就是为了挫败日本“走过了头的进步势力”而策划的阴谋。下山所以特意被挑选为这一震撼人心的事件的主人公,大概是因为他作为国铁总裁,坚持独自的立场,对美军总司令部或沙格农的方案进行过抵制。下山的错误就在于他始终把国铁裁员问题理解为一个行政措施或是经济措施,他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激怒了那个以至高无上的主宰自居的沙格农及其背后的庞大势力。下山的悲剧就在于他太迂阔了。
  在国铁裁员问题上,下山总裁坚决反对美军总司令部单方面所制定、企图硬让日本官员照样接受下来的方案。因此,尽管沙格农催得很急,他还一再拖延时日,设法拟定自己的方案。
  下山不期然而然地就任了总裁。据说,他私下里对国铁工人是颇有理解的。当初美军总司令部所提出的裁员方案包皮括大批人员,下山一直进行抵制。下山总裁死于非命之后,国铁工会方面甚至还由副主席铃木市藏致了悼词。但是这份悼词终于没有在下山的灵前宣读。
  “悼词
  “下山先生,您突然竟遭此惨变,我谨代表全体六十万工会会员来此向您致以衷心的悼念之词。
  “国营铁道公司目前面临着极其困难的问题。据说当此时际,人多倾向于规避就任第一任总裁,而您却毅然决然挺身而出,应承下来。
  “作为工会代表,我们对您素日的心情了解颇深。每次我们坚持自己的立场,您都以诚意相待。我们至今犹相信只有您是了解我们的真意的。
  “这次精简机构,意义深远,甚至足以左右日本工会以及国家的命运。我们原是抱着披肝露胆地与您谈话和交涉的热情,前来进行七月二日的谈判的。但是双方意见相持不下,陷入僵局,您终于宣布了停止谈判。我们看出,当时您的隐衷一瞬间流露在脸上了。
  “一方面是您私下对这次裁员的牺牲者的厄运所抱的同情,另一方面是官方蛮不讲理的要求——您的脸上所表露的大概就是夹在这两者之间的万分痛苦的感情。我们原希望能够和您好好地商谈,全国人民也都注视着这个间题,期待甚殷,不料却在这里看到您惨遭变故的遗容。您的死是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们衷心感到悲痛。今天,全体六十万工会会员缅怀您的人格操守,一致向您致以真诚的哀悼。
  “在临别之际,我们想告诉您,为了重建国铁,复兴日本,我们满怀诚意,希望事情能获得圆满解决。请您作为国营铁道的不朽的柱石,永远安眠吧。谨以这个祈愿作为临别之言。
  一九四九年七月九日
  国营铁道工会”
  “下山事件”的侦查工作实标上已经结束了。只要日本在当前国际上的地位不发生变化,这一阴谋的真相大概就永远也不会披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或许您还会喜欢:
安德的代言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星际议会成立之后1830年,也就是新元1830年,一艘自动巡航飞船通过安赛波①发回一份报告:该飞船所探测的星球非常适宜于人类居住。人类定居的行星中,拜阿是距离它最近的一个有人口压力的行星。于是星际议会作出决议,批准拜阿向新发现的行星移民。如此一来,拜阿人就成为见证这个新世界的第一批人类成员,他们是巴西后裔,说葡萄矛浯,信奉天主教。 [点击阅读]
安德的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我用他的眼睛来观察,用他的耳朵来聆听,我告诉你他是独特的,至少他非常接近于我们要找的人。”“这话你已经对他的哥哥说过。”“由于某些原因,他哥哥已经被测试过不符合需要,但这和他的能力无关。”“他的姐姐也是这样,我很怀疑他会不会也是这样,他的性格太过柔弱,很容易屈服于别人的意愿。”“但不会是对他的敌人。”“那么我们怎么做?将他无时不刻的置于敌人之中?”“我们没有选择。”“我想你喜欢这孩子。 [点击阅读]
安迪密恩的觉醒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01你不应读此。如果你读这本书,只是想知道和弥赛亚[1](我们的弥赛亚)做爱是什么感觉,那你就不该继续读下去,因为你只是个窥婬狂而已。如果你读这本书,只因你是诗人那部《诗篇》的忠实爱好者,对海伯利安朝圣者的余生之事十分着迷且好奇,那你将会大失所望。我不知道他们大多数人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生活并死去,那是在我出生前三个世纪的事情了。 [点击阅读]
情人 杜拉斯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一个与昆德拉、村上春树和张爱玲并列的小资读者、时尚标志的女作家,一个富有传奇人生经历、惊世骇俗叛逆性格、五色斑斓爱情的艺术家,一个堪称当代法国文化骄傲的作家,一个引导世界文学时尚的作家……《情人》系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点击阅读]
老妇还乡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2
摘要:正文第一幕火车站一阵报时钟声后,幕徐徐升起。接着就看到“居仑”两字。显然,这是北京处隐约可见的小城的名称,一片破烂、败落的景象。车站大楼同样破败不堪,墙上标出有的州通车,有的州不通;还贴着一张破烂不堪的列车时刻表,车站还包括一间发黑的信号室,一扇门上写着:禁止入内。在北京中间是一条通往车站的马路,样子可怜得很,它也只是用笔勾勒出来。 [点击阅读]
荆棘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考琳·麦卡洛,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惠灵顿。她曾从事过多种工作——旅游业、图书馆、教书;后来终于成了一名神经病理学家,曾就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她的第一部小说是《蒂姆》,而《荆棘鸟》则构思了四年,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方始动笔。此书一发表,作者便一举成名。作者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喜欢摄影、音乐、绘画、服装裁剪等。她现定居于美国。 [点击阅读]
藏书房女尸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有些陈腐的词语只属于某些类型的小说。比如情节剧里的“秃头坏男爵”,侦探故事里的“藏书室里的尸体”。多年来我一直试图为人们熟知的主题作一些适当的改变。我为自己订立了条件:书里描写的藏书室必须属于非常正统、传统的那一类,而尸体则必须让人觉得悱恻不定、触目惊心。遵循这些原则,几年来出现在笔记本上的只有短短几行文字。 [点击阅读]
解忧杂货店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导读这就是东野圭吾的本事东野圭吾小说普及性之所以这么高,几乎等于畅销书保证,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即他的作品并非只有谜团,只是卖弄诡计;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即他过人的说故事能力,以及很有温度的文字书写;身为作家,强项一堆,难怪东野的创作总是多元又量产。 [点击阅读]
闪灵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记不得哪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对艺术而言,人类的两种基本欲望只需极小的代价便可以挑动起来,那就是恐惧与性欲。对后者,非本文所涉及的话题,姑且略去。但是把恐惧带进我们的生活,却真的不难。最简单的方法:你可以躲在暗处,出奇不意地向某个路过此地的人大吼一声,你的目的就能达到。当然,前提是他不知道你要玩这个游戏。换句话说,就是对他要保证两个字——悬念。 [点击阅读]
零的焦点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秋天,经人做媒,板根祯子和鹈原宪一订了婚。祯子二十六岁,鹈原三十六岁。年龄倒很相配,但社会上看来,结婚似乎晚了点。“三十六岁还打光棍,不知过去有过什么事?”提亲时,祯子的母亲最为介意。也许有过什么事,三十六岁还没有碰过女人,似乎说不过去。但媒人说绝对没有。好像是在撒谎。作为一男人,也太懦弱了。工作已经多年,置身于男人世界里的份子是这样想的。事实上,和女人完全没交往的男人,会叫人瞧不起。 [点击阅读]
青鸟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郑克鲁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出生于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毕业后随即到巴黎小住,结识了一些崇尚象征派诗歌的朋友,从此决定了他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倾向。他的第一部作品《温室》(1889)是象征派诗歌集。同年发表的剧本《玛莱娜公主》得到了法国评论界的重视,这个剧本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 [点击阅读]
1973年的弹子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有一段时间——10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自己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