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康复的家庭 - 第五章 接受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恢复”这个词我早就知道。我在大学法国文学科读书时,开始意识这个词。那个时候,只要不睡觉,就经常要读法语。从小说里看到réhabilitation这个词汇,指的是入狱者出狱后经过社会再训练恢复名誉、恢复权利。不记得是从哪本书里了解到这个词的这个含义,巴尔扎克的书,对于二十一二岁的学生恐怕太难,也许是从我也经常看的西姆农或者通俗的侦探小说中知道的……
  如果把“入狱者出狱后”换成“住院者出院后”,那么“经过身体的、社会的训练恢复权利”就接近于今天的“恢复”。但是,无论是法日辞典还是英日辞典,都只有上述的那种解释,作为医学用语的解释极其罕见,对这种“落伍”感到吃惊的人应该很多吧?及时吸收新语义本应是日本辞书的特色——日语的词汇用日语查找,外来语词汇以片假名表示,用日语查找——以英语辞书而言,越是像老牌的COD(《牛津简明辞典》)这样的代表性词典,动作越是缓慢。
  “恢复”这个词被定义为一般通用的医学用语内容,还为时不长。美国等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就开始“康复(恢复)医学”,所以“恢复”这个词当时就已经具有医学含义,但是我一直不知道。
  直至一九八七年,我才第一次真正理解“恢复”的医学含义。因为东京大学医学系康复部的上田敏教授给我来信说,明年将在东京召开康复医学世界会议,请我到会发言。
  信中还附有会议预定内容的小册子,我看了以后,很感兴趣。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共同治疗疾病好像是这门新兴医学的基本原则——而且已经治愈了许多人的疾病。可是自己又能做什么呢?于是我回信说自己发言不合适,推荐我在文化杂志《海尔梅斯》担任编辑时的同事、近二十年来一直尊敬的哲学家中村雄二先生代替我发表讲话。中村先生站在当代世界哲学新潮流的最前列,思考精神与身体的问题。
  但是,上田敏先生回信恳切要求我重新考虑——记得也是当时——并寄来他的著作《思考康复——关于残疾人恢复正常人生活》。这本书把我带进一个崭新的世界。上田敏先生以明确的分阶段形式把残疾人的心路历程进行系统化分析尤其吸引我。残疾人在经历心理的痛苦过程以后,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现实,如何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呢?康复医学的目的是对残疾的接受,我觉得这个过程与文学——甚至文化论的——思维相通,而且似乎发现一种现实先导的东西。看完这本书,尽管我对自己是否胜任没有把握,但还是同意在世界大会上发言。
  我是一名作家,为什么愿意在世界各国的康复医学专家云集的会议上发言呢?发言草稿中对我自身进行坦率叙述的这段文字也许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二十五年前,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他的脑部发育不正常。这是一起事故。现在,我作为作家,不得不承认,我的最本质性的主题是考虑如何一辈子与残疾儿在一个家庭里共同生活。
  自己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思考,并对超现实的东西的思考,从根本上说,其实就是通过与残疾儿的共同生活发现并得以确认的思考。
  接着,我讲述自己在与还不会说话的儿子共同生活中,如何最确切地领会弱智儿的心理,讲述孩子通过他所喜欢的野鸟的叫声开始与我的心灵交流,并且把这个过程写成小说……

  我在小说中如何表现这个残疾的儿子呢?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如何理解残疾儿与家庭的共同生活成为文学的双重课题。就是说,残疾儿出生这个事故因此成为我这个作家的主题。
  我要创作残疾儿为主题的小说。我要以一种语言从总体上综合性地、而且不失具体个性为创作模式。这个模式不仅包含残疾儿,而且包含家庭及其周围的社会、世界。我一直这样创作小说,在以小说这种语言形成模式的过程中,我发现存在一种形式。
  然后,我谈到上田敏先生把残疾人的发展模式化为:残疾发生后,经历各种过程,最后接受残疾。我发现他的这个模式与自己小说模式形成的形式相一致。上田敏先生把这个过程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个人因事故而残疾,第一阶段是“冲击期”,出现冷漠和孤独症状态。第二阶段是“否认期”,基于心理性的防卫本能反应,否认疾病和残疾。当残疾的不可完全痊愈性无法否认时,则进入第三阶段“混乱期”,情绪激动,发怒怨恨,而且悲叹抑郁。第四阶段是“努力解决期”,残疾人意识到自我责任,从依赖中摆脱出来,努力进行价值观的转变。第五阶段是“接受期”,残疾人把残疾理解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予以接受,在社会、家庭中进行发挥自己作用的活动。
  那么:
  当我以自己的残疾儿作为小说这种语言的模特儿时,也经历上述五个阶段。比起智力残疾的儿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我们家庭更明显地同样经过从“冲击期”到“接受期”的道路。我们家庭和残疾儿如何在“冲击期”、“否认期”、“混乱期”一起经受痛苦,又如何经过“努力解决期”最终进入“接受期”,在这个过程结束的时候,我的小说也就完成。如何积极地接受残疾人及其家庭?具体答案出现之时,就是我的小说完成之日。
  我以残疾儿的父亲和作家的双重体验这样说道:
  当我通过小说这种语言模式思考的时候,再次感受到家庭和残疾儿在“冲击期”、“否认期”、“混乱期”中经受痛苦、共同生活的重要。我想说,如果没有这个巨大痛苦的过程,也就没有确切的“接受期”。这就是人。
  “接受”是acceptance的翻译,查阅COD(《牛津简明辞典》),解释为接受、高兴地同意,也有承认、信任、宽容的含义。在困境中超越痛苦,接受、承认、信任对方。从该词的形成历史过程来看,可以发现欧洲、美国的宗教背景。
  去年“助残日”,我参加NHK综合频道的有关残疾人主题的节目,时间很长,并让我担任评论的角色。按说我不过是一个残疾儿的父亲,没有进行专业性评论或者提出建议的本事。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接受这个机会,能直接听到真正的专家的见解,而且观看了——由于自己的怯懦和怠惰,也许平时不会仔细观看的——特殊的电视记录片,使我受到一次教育。
  去年“助残日”观看的几部电视记录片质量优秀,感人至深。我采取对照COD明确定义“接受”的几种原意的方式,并且通过记录片里具体的富有人性的活动,体会到“接受”残疾的含义。

  其中拍摄一位刚刚二十岁的残疾姑娘自己推转轮椅独自旅行的全过程的记录片非常好。她游览京都以后,回家乡去看望祖母。通过这次旅行,她得到新的体验,精神更加坚强,她的脸上虽然含带些许痛苦和徒劳的遗痕,但略显忧郁而刚强自信的表情是多么美丽。
  她在记录片里说的那些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因为没有征求本人的同意,我不能在这里直接引用。她的话大意是这样的:残疾人也应该走到外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给别人增添麻烦,求助于健康者。即使是给对方增添麻烦,也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我的女儿因为从小就照顾残疾的哥哥,所以她在大学时一直参加自愿助残小组活动。坐在轮椅上生活的一位年长的女性经常打电话到家里来,让她帮助推着轮椅到外面——不是医院——散步。如果不是助残活动日,对方突然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且又面临考试或者交作业,女儿就会拿着话筒,显出犹豫不决的样子……
  即使在这个时候,女儿也绝对不接受我的建议。如果发现我在小说里提到她通过助残活动所认识的朋友——残疾人,就会瞪着眼睛向我抗议,我不退让,她决不罢休。
  这种时候,我认为虽说是小组活动,但既然接受了助残工作,就是社会行为,所以应该尊重对方的意愿。不过,女儿在电话里耐心地解释,表示实在由于不得已的原因,无法前去照顾,请对方谅解。我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看书,听着女儿以这种让对方理解的方式解决问题,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那位推转轮椅旅行的姑娘具有十分坚强的毅力,独自爬上京都寺院的斜坡,一直坚持到最后,不要求一直陪伴身边的摄像师和年轻女制片人的帮助。不过,她说即使给别人增添麻烦,也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我希望自己的女儿通过自愿助残活动学习主动“接受”这种“麻烦”的态度,成为现在已经走上社会工作的她的一种精神……
  记录片里有这样一个场面,姑娘在民家住宿时,向年轻的同住人讲述自己因车祸造成下半身瘫痪所经历的痛苦。她仿佛只是客观地叙述,语调那么开朗平静。从此她开始走上“接受”轮椅生活的道路。
  姑娘决定出外旅行以后,说服了父母亲,还给预定住宿的饭店打电话预约订房。不是集体旅行,而是一个人旅行,而且还是轮椅旅行,听到这种情况,接电话的饭店有的一口拒绝,有的表示可以住宿,而且非常亲切详细地告诉她进房间的沿途通道情况。
  我女儿所在的自愿助残小组一到计划安排残疾人旅行的季节,就每天不停地给沿途的便宜旅馆打电话,商量住宿事宜。我在一旁听她打电话,感觉到我国目前如何对待残疾人的实际情况。从记录片中可以看到,对于那些缺乏温暖同情之心的饭店,那位残疾姑娘明确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且毫不气馁地顽强交涉——从事自愿助残活动的我女儿也是如此。我从她们身上感受到新一代人的坚强。
  残疾姑娘回到家乡看望祖母,这是这次充满困难、令人感动的旅行的终点。坐在轮椅上的姑娘在朴素的老家大门口等待着,她流露出小时候显然受到祖母疼爱的幸福表情,却又担心自己这个样子会吓坏祖母,同时也给人独自努力推转轮椅来到这里的骄傲感觉……

  这时,祖母几乎是敞着衣襟跌跌撞撞地急匆匆出来。祖孙相见无言的场面是何等感人啊。不论是坐在轮椅上的残疾姑娘,还是腿脚不利落的祖母,在自尊自豪、坚强自信的性格上,在富有修养的坦率神情中显然一脉相承。
  接着,两人隔着被炉对坐,话语不多。祖母虽然还说不上是老年性痴呆,却也差不多,日常生活中,家里人把她当做小孩子一样照顾。她在情绪激动中,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伺候她的儿媳妇机灵应酬,妥善照应——我自己身边也曾经有过这么一个说话经常被人抢过去的老太太。
  然后,姑娘拿出在京都寺院买的护身符送给祖母。祖母接过,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袱,取出来高兴地端详,给人一种完全“接受”老年造成的“残疾”,即衰老及其他一切的感觉。祖母和因事故造成残疾的年轻的孙女相对无言,流露出像哭一样的笑脸。她们各自超越失望和痛苦的“接受”,仿佛闪烁着微光互相映照……
  如果祖母和孙女都身体健康,恐怕未必能够如此相互深刻理解。既然祖母不可避免地继续逐渐衰老下去,和她顶嘴的难道不正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孙女的自然生理造成的现象吗?然而,电视记录片里这两位互相“接受”残疾的老小女性,都能够宽容地互相理解,和蔼地相对而坐,笼罩着她们的微光高雅得令人肃然起敬。
  我在康复医学世界大会的发言即将结束的时候,考虑到也许外国的与会者会认为我过于深入个人感情,便说了这样一段话:
  现在最令我自豪的是,我看到我的残疾儿子已经具有decent,即富有人性的宽容、幽默、信任的人格。而且我们家庭成员在与残疾儿的共同生活中都受到他的人格的影响。
  通过我与儿子的关系,我也超越个人的范围,认识各种各样的残疾者及其家属以及为他们的康复进行努力的人们。残疾人也好,家属也好,从事康复工作的人们也好,都经受着各自的痛苦。即使是已经进入“接受期”的残疾人,仍然镌刻着痛苦的标记。残疾人的家属、康复治疗的人们也会有这样的标记。我认为,他们共同而明显的标记,就是他们都是decent的人。
  现在没有时间就此进行论证,但是我想在最能理解他们的人们面前说:超越了巨大的磨难,与痛苦的家人共同生活,支持着康复医学的这些人们的decent崭新形象里,具有今后连接日本与世界的最有希望的人的原型。
  我在这里直接使用英语decent这个词。这个单词的另一种翻译的可能性——它潜藏着丰富的含义,因此成为难以使用明确的界定语言翻译的单词之一——我认为,它非常适合在电视记录片里的那位坐着轮椅旅行的残疾姑娘经过艰苦努力见到祖母时两人相对而坐的那种气氛里说的话。我在上面写过,各自“接受”残疾的两个人,仿佛笼罩着微光,而这微光高雅得令人肃然起敬。我想这就是decent的内涵。
  我和妻子也都老之将至——妻子肯定有她的思想准备——而我面对残疾的儿子以及支持他的妹妹、弟弟,在自己的言行成为真正的decent的人之前,果真能“接受”无疑是痛苦的老年这个现实吗?如今我正为此而感到心灵的畏怯。
或许您还会喜欢:
苹果树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墨雷译《攸里披底斯的〈希波勒特斯〉》在他们的银婚日,艾舍斯特和妻子坐着汽车,行驶在荒原的外边,要到托尔基去过夜,圆满地结束这个节日,因为那里是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这是斯苔拉·艾舍斯特的主意,在她的性格里是有点儿多情色彩的。 [点击阅读]
蓝色长廊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男子已经意识朦胧。女子只能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周围的景物,或许刚才猛地受到了撞击,才失去了知觉。这一撞非同小可,驾驶座上已空无一人,车子正缓缓地向路边滑动,挡风玻璃的前端已接近没有护栏的路边。女子双眼模糊,她在潜意识里想到,男子曾经告诉过她这一带的悬崖有两百米深。如果车子照此滑落下去——而此时那位男子却困在副驾驶席上神志不清。 [点击阅读]
青鸟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郑克鲁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出生于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毕业后随即到巴黎小住,结识了一些崇尚象征派诗歌的朋友,从此决定了他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倾向。他的第一部作品《温室》(1889)是象征派诗歌集。同年发表的剧本《玛莱娜公主》得到了法国评论界的重视,这个剧本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 [点击阅读]
魔戒第二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这是魔戒三部曲的第二部分。在首部曲“魔戒现身”中,记述了灰袍甘道夫发现哈比人佛罗多所拥有的戒指其实正是至尊魔戒,统御所有权能之戒的魔戒之王。因此,佛罗多和伙伴们从夏尔一路被魔多的黑骑士追杀,最后,在伊利雅德的游侠亚拉冈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克服万难,逃到了瑞文戴尔的爱隆居所去。爱隆在该处慎重的举行了一场会议,决定将魔戒摧毁;佛罗多也被指派为魔戒的持有者。 [点击阅读]
黄金罗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这个狂乱的深渊是“自然”的胎盘,恐怕也是坟墓既不是海也不是地,不是风不是火所构成,而是这些元素的纷然杂陈产生了原子,因此必然不断纷争、战乱一直到那万能的创造主把它们用做黑色的材料去建造新世界。那时那深思熟虑的魔王站在地狱的岸边,向那狂乱的深渊观看了一会儿,思虑前去的航程。——约翰?米尔顿《失乐园》第二卷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点击阅读]
不分手的理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喧闹的大街拐弯之后,刹那间四周变得寂静无声,黑暗中一排路灯伫立在街头。放眼望去,只有一盏红绿灯在寒空中绽放着鲜红色的光芒。速见修平往前欠身,嘱咐计程车司机行驶至红绿灯时左转。这一带是世田谷的新兴社区,近年来开始兴建,大量的超级市场和公寓,修平目前住的房子也是三年前才盖好的。住宅用地有高度的限制,修平住的公寓只有三层楼,他本身住在二楼。 [点击阅读]
两百年的孩子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1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现在,我在北京对年轻的中国人——也就是你们——发表讲话,可在内心里,却好像同时面对东京那些年轻的日本人发表讲话。今天这个讲话的稿子,预计在日本也将很快出版。像这样用同样的话语对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进行呼吁,并请中国的年轻人和日本的年轻人倾听我的讲话,是我多年以来的夙愿。 [点击阅读]
九三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这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他在《笑面人》(一八六九)的序中说过,他还要写两部续集:《君主政治》和《九三年久前者始终没有写成,后者写于一八七二年十二月至一八七三年六月,一八七四年出版。这时,雨果已经流亡归来;他在芒什海峡的泽西岛和盖尔内西岛度过了漫长的十九年,始终采取与倒行逆施的拿破仑第三誓不两立的态度,直到第二帝国崩溃,他才凯旋般返回巴黎。 [点击阅读]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我被传讯了。周四上午十点整。我总是经常被传讯:周二上午十点整,周六上午十点整,周三或者周一。几年就像一周似的,我感到惊讶的是,夏末一过,冬天又即将来临了。在去有轨电车的路上,结着白色浆果的灌木丛又从篱笆上垂挂下来了。像下面被缝上的珠光纽扣,也许一直长到地里,或者就像小馒头。对转动鸟嘴的白色鸟头来说,这些浆果太小了,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到白色鸟头。想得人直犯晕。 [点击阅读]
从地球到月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在南北战争时期,美国马里兰州中部的巴尔的摩城成立了一个很有势力的新俱乐部。我们知道,当时在这些以造船、经商和机械制造为业的人们中间,军事才能是怎样蓬勃地发展起来的。许多普普通通的商人,也没有受到西点军校的训练,就跨出他们的柜台,摇身一变,当上了尉官、校官,甚至将军,过了不久,他们在“作战技术”上就和旧大陆的那些同行不相上下,同时也和他们一样,仗着大量的炮弹、金钱和生命,打了几次胜仗。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2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彗星的尾巴划过清晨,好似紫红天幕上的一道伤口,在龙石岛的危崖绝壁上空汩汩泣血。老学士独自伫立在卧房外狂风怒吼的阳台上。信鸦长途跋涉之后,正是于此停息。两尊十二尺高的石像立在两侧,一边是地狱犬,一边是长翼龙,其上洒布着乌鸦粪便。这样的石像鬼为数过千,蹲踞于瓦雷利亚古城高墙之上。当年他初抵龙石岛,曾因满城的狰狞石像而局促不安。 [点击阅读]
初恋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献给巴-瓦-安年科夫①……客人们早已散去。时钟敲过了十二点半。只有主人、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和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还在屋子里。主人按了一下铃,吩咐收拾晚饭的残杯冷炙。“那么这件事就决定了,”他低声说着,更深地埋入圈椅里,并把雪茄点上火抽了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得讲讲自己初恋的故事。您先讲,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