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精灵宝钻 - 译序  邓嘉宛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创新之书
  一九五一年末,在《魔戒》与《精灵宝钻》已经完稿多时,而大西洋两岸仍迟迟不肯按托尔金的要求将两书同时出版:心焦的托尔金於是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信给美国出版商,阐明他创作这整个神话世界的缘起与故事始末:我从早年就对自己所爱之乡土没有属於自己的故事感到悲伤。希腊、罗马、塞尔特、德国、斯堪地那维亚、芬兰都有根植於自己语言的神话,唯独英文没有;亚瑟王的故事是英国的,不是英文的,因此无法取代我的失落感……。我要为英文写一则神话,一则遥远的传奇,以精灵的眼睛来看天地初开以降的一切事……。更重要的是,我要在这则神话中清楚明确地包皮含基督教的信仰。我相信所有的传奇与神话,如同所有的艺术,绝大部分是源自於“真相”(truth),却以隐约的方式反映出道德与宗教上的真理(或错误)。这些故事是全新的……是的,这些故事是全新的。在接下来的五十年中,这些故事享誉全球,代代相传,阅读人口以亿计算,一扫当年无人愿意出版的窘困。这两巨册神话中的《魔戒》,因为有哈比人,也因为完整易读,而得以在一九五四及五五年出版。但是耗尽托尔金毕生之力的《精灵宝钻》,一直拖到作者去世四年后的一九七七年才得问世,全球读者在看完《魔戒》后的惆怅与疑惑,那种好像不应该只有这样的感觉,终於得到纾解;然后,大家萌生了更多的问题,更多的想像,然后有了奇幻文学。
  从这本融合了宇宙论、神话学以及悲剧的《精灵宝钻》,读者可以看见托尔金所架构的神话世界,其格局的恢弘精深,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事实上,《精灵宝钻》在不得出版后,托尔金开始不断补述及改写,终其一生没有完成。托尔金的儿子克理斯多福在父亲去世后开始整理遗稿,他先按父亲遗愿编出了这本较完整的《精灵宝钻》,接著又陆续编出了《未完成的故事》(UnfinishedTales)以及十一本的中土世界的历史,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看看。
  美好事物的堕落
  以精灵的观点所记述的史书《精灵宝钻》,笔调深沉,与《魔戒》哈比人的轻松叙事十分不同。这本托尔金在一次世界大战时於战壕中构思,后来因战壕热躺在医院中写下片段,於一九二六年正式开笔并在一九三七年之前就已完稿的远古神话,说的是一则悲伤的堕落故事;美好的事物堕落衰亡,不论是造物者还是旁观者,内心的遗憾与难过都是难以言喻的。

  首先是集一切优点於一身的精灵。不死不灭又大有力量的种族(包皮括神灵),在仙境乐园中之所以会走向堕落,很大一个诱因在於占有。贪恋他人之物固然危险,一心想要独占属於自己的事物,也会导致可怕的后果。精灵中最优秀的诺多族王子费诺制造了奇特的精灵宝钻,索伦的师傅魔苟斯在贪妒之中夺宝杀人,於是费诺发下可怕的誓言,鼓动全族百姓背叛诸神,离开乐园,回到中土向魔苟斯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终於导致整个诺多族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然后是大有力量的人类。人类如果能活五百岁,没有疾病的侵害,又很慢才衰老,这样不是很好吗?故事中那群虽会死亡,但是集智力、能力、财力与势力於一身的努曼诺尔人,走向堕落的最主要诱因,来自於禁令。愈是有力量的人,愈不能忍受禁令。在第一纪元的正邪大战中,那些帮助精灵抵挡邪恶魔苟斯的人类,最后得到诸神赏给他们智慧、能力与长寿;但是与此同时,诸神也设下他们不得涉足不死乐园的禁令。於是,这群人类在走到文明最颠峰之际,因为舍不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拒绝迈向死亡,因为怕死而盲目,被骗破坏了禁令;获罪於天,无所祷也,灭亡降临。
  死亡不好吗?托尔金说死亡是一项礼物,是神给人脱离时间之下日益衰颓之世界的礼物。不死的精灵必须永远跟世界绑在一起,不论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他们都与它共存亡。面对令人疲惫与厌倦的事物,既不能改变又不能脱离,永远不能脱离,天底下还有比这更恐怖的事吗?
  奇特的胜利方式
  精灵失败,人类失败,愈觉得自己力量强大傲视群伦的人就败得愈惨。於是,托尔金在《魔戒》中写了一支全新的,这世界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子民:哈比人。托尔金笔下这群最具吸引力的哈比人,不但会死,而且力小智微,成天除了忙著吃喝快乐,几乎没有别的大事;反正天塌下来有比他们高大两倍以上的种族顶著。
  不料,这群看来甚是无用的弱小之辈,在面对引诱与邪恶的压迫下,竟是唯一能够反败为胜的种族。有趣的是,他们的致胜之道与我们今日的概念相差甚远。哈比人无兵无马,无财无势,出了家门甚至会迷路;他们之所以能打赢正邪对抗的大战,除了勇敢,靠的纯粹是善良、忠诚、牺牲、喜乐的心、坚定的爱以及永远怀抱希望。

  住在这个喧嚣急躁昏乱的小岛上,拼命竞争功课与工作的我们,面对这群哈比人,面对他们的致胜之道,他们身上的平凡美德,我们究竟是羡慕效法,还是觉得前面两个种族的力量比较有用?或许最好是有财(才)有势又善良喜乐。嗯,这也不是没有啦,托尔金故事中那些西方乐园里的诸神好像就是这样。
  阅读托尔金
  阅读托尔金的乐趣可以有三层。第一层是纯粹享受阅读乐趣,看一个好故事,读完就完了。第二层是探究作者架构创作故事的源头;托尔金以旧约圣经为蓝本写了《精灵宝钻》,以新约圣经为蓝本写了《魔戒》;喜欢托尔金的人不妨找本圣经读读当中的故事,可能会有意想下到的收获。如果还有余力,可以阅读启发托尔金甚深的英文古诗《贝奥武夫》(Beowulf),只是不知有无好的中文译本。
  第三层难度就高了,那是得下点功夫去认识精灵语,甚至构成精灵语的欧洲与近东地区的古文。我曾拿了几个人名地名去问了一下我的旧约神学教授Dr·W·H·Bicksler,他也是近东古文学家,他问我:“你在翻译北欧神话吗?这些名字看起来很像;喔,不,Iluvata这个字是亚述文,Ild是亚述文中的神,vatar是亚述文中的父亲。真有意思,你在翻译什么啊?
  你说呢?要我不对托尔金佩服得五体投地,很难。
  故事中的语言
  托尔金是语言学家,精通古欧洲语言,他写这些神话的另一个目的,是为自己发明的精灵语言找一个使用的舞台。他假托哈比人比尔博之手,在瑞文戴尔将精灵文的史书翻译成人类的通用语(也就是英文),让后人得以一窥那早已消逝的远古世界。
  问题在於,美丽的精灵文在翻译成中文时,经常变成一长串既无意义又难记的怪名称。我根据一份托尔金自己所写,论及翻译《魔戒》中各精灵语名称的:"GuidetotheNamesinTheLordoftheRings"来进行本书的翻译,同时也尽量保持某些已在《魔戒》新译本中多次出现的译名,以免对读者造成太大的困扰。另外,我将原书的索引加上了编号,同时参考数种资料,随著每个新名词的出现写了简单的译注,希望不是给读者带来更多的负担。

  我写注根据三个原则:㈠让读者在看到精灵语名称时尽可能认识它的意思,如果作者没在该名称后立即加上解释,我便简述其意;㈡把跟《魔戒》有关的人物、事件、地点加上连结,让读者可以迅速掌握本书与《魔戒》的关系;㈢对一些因宗教或文化差异而可能产生的阅读障碍,以及故事下同版本的差异,加上说明。托尔金所建构之神话世界的深奥,有一大部分表现在语言与名称的变化上,若是轻易跳过,殊为可惜。
  如果精灵文难学,在现世又无用(嗯,这世界上还真有人学也有人用),那么学英文读原版的《魔戒》也很好,享受原味精华;毕竟,译本跟原文总是存在著差距。
  致谢
  最后,感谢林载爵总编辑接受建议出版此书,让读者有福再次读到托尔金的钜作。感谢主编艾琳体谅我无法提早交稿,而必须迫使自己在火烧眉毛的情况下编书。谢谢美姝耐烦的审校,抓出我好些盲点与错别字,让我中英文都大有进步。另外,要感谢法国的托尔金学者Edward.J.Kloczko几处疑难点上的查证解明,以及特别谢谢介绍我看《魔戒》并且一路领我阅读托尔金的朋友ConstantinePinakoulakis,Withoutyourguidanceandhelp,InevercouldhavedowntheWork.
  最最后,我要感谢恩师朱西宁先生。朱老师带领我信了耶稣,我的人生从那一刻起完全不同。在朱老师的鼓励下,大学联考英文考两分的我,后来读了关渡基督书院的英文系,苦熬到毕业,后来居然从事翻译工作。
  一九九八年复活节前的一个傍晚,我从英国飞抵自幼梦寐以求的希腊,认识了C.P.;两天后朱老师在台湾过世。希腊行的最后一日,C.P.将一本英文版的《魔戒》放在我手中。二〇〇二年复活节过后几日,朱老师过世四年后,未完成的遗作《华太平家传》发表;当天傍晚艾琳来电告知我《精灵宝钻》取得版权,进行翻译无虑。事就这样成了。希腊人说命运,中国人说缘分,基督徒说恩典;我相信两位文学大师必在天父座前欢聚畅谈。愿荣耀都归给它。
  二〇〇二年十月於唭哩岸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夜城4·魔女回归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夜城里什么东西都有,从神圣的遗产到污秽的法器一应俱全。不过除非具有钢铁般的意志,不然我绝不推荐任何人参加夜城里举行的拍卖会。虽然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敢在拍卖会中跟我抢标,不过我已经很久没有出席任何拍卖会了,因为每次我都会在标到真正想要的东西之前先标下一堆垃圾。有一次我意外标到了一张召唤妖精用的“普卡”,结果就出现了一只只有我才看得到的花花公子玩伴女郎,足足跟了我好几个月。 [点击阅读]
夜城8·非自然询问报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夜城,黑夜永无止尽。这里是隐身于伦敦的黑暗魔法之心,美梦以各种型态现世,诱惑与救赎永远都在特卖。你可以在夜城中找到任何事物,只要对方没有抢先找上门来。火热的霓虹,深邃的黑暗,信用卡难以支付的罪恶,狂放的夜店,疯狂的音乐。换上你的舞鞋,舞动到血流如注为止。夜晚持续不断,欢乐永不止歇。随时都会有人手中握着印有你的名字的子弹。我名叫约翰·泰勒,是一名迷失灵魂、在诅咒之地寻求救赎的私家侦探。 [点击阅读]
夜城外传·影子瀑布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世界上存在着一座梦想前去等待死亡的城镇。一个恶梦得以结束,希望终得安歇的所在。所有故事找到结局,所有冒险迎向终点,所有迷失的灵魂都能迈入最后归宿的地方。从古至今,世界上一直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地方,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黑暗角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魔法的消逝,大部分的奇景都已不复见,而这类隐藏的角落也随之凋零。 [点击阅读]
大西洋底来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0 人气:2
摘要:阴云密布,狂风怒号,滔天的大浪冲击着海岸。海草、杂鱼、各种水生物被涌上海滩,在狂风中飘滚、颤动。一道嶙峋的峭壁在海边耸起,俯视着无边无际的滔滔大洋。一条破木船搁浅在岸边,孤零零地忍受着风浪的抽打。船上写着几行日文。孤船的旁边,一条被海浪选到沙滩上的小鲨鱼,发出刺耳的哀叫。在任暴的风浪里,野生的海带漂忽不走,有些在海浪里起伏深沉,有些被刮到海滩上,任凭酷热的蒸腾。 [点击阅读]
大象的证词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奥利弗夫人照着镜子。她自信地瞄了一眼壁炉架上的时钟,她知道它已经慢了二十分钟。然后她继续摆弄着自己的头发。奥利弗夫人坦率地承认,令她烦恼的是经常要改变发型。她差不多已把每种样式都试过了。她先梳了一个庄重的,把头发从四面向上卷得又松又高;接着又梳了一种迎风式的,把发绺往后梳,修饰得看上去很有学者风度,至少她希望如此。她已经试了绷紧的整齐的卷发,也试过一种很有艺术味道的凌乱的发型。 [点击阅读]
天路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约翰.本仁写过一部自传,书名为《丰盛的恩典》,讲述神对罪人的恩典。约翰.本仁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 [点击阅读]
妖怪博士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时值春天的一个星期日的傍晚,天空被一片厚厚的乌云覆盖着,显得格外闷热。一个小学生吹着口哨,漫不经心地走在麻布六本木附近的一条高级住宅街上。他叫相川泰二,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刚才去小朋友家玩了以后,正赶着回家。他家就住在麻布这一带叫笄町的地方。马路两边全是些豪宅大院,高高的围墙连成一片。走过几家大院,在一家神社的门前,可以看见里面的一片小树林。这条马路平时就是行人稀少,今天更显得格外地空寂。 [点击阅读]
广岛之恋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一九五七年夏天,八月,广岛。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法国女子在这座城市里。她是来参加拍摄一部关于和平的影片,她在影片中扮演一个角色。故事发生在这个法国女人回国的前夕。她在其中扮演角色的这部影片实际上已近完成。只剩下一组镜头要拍摄。就在她回法国的前夕,这个在影片中始终未提及名字的法国女人——这个无名妇女——将遇到一个日本人(工程师或建筑师),他们之间产生了一段过眼云烟的恋情。 [点击阅读]
康复的家庭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二月中旬的一天早晨,我看见起居室门背面贴着一张画卡——这是我们家祝贺生日的习惯方式——祝贺妻子的生日。这张贺卡是长子张贴的,画面上两个身穿同样颜色的服装、个子一般高的小姑娘正在给黄色和蓝色的大朵鲜花浇水。花朵和少女上都用罗马字母写着母亲的名字UKARI——这是长子对母亲的特殊称呼。对于不知内情的人来说,这首先就有点不可思议。长子出生的时候,脑部发育不正常。 [点击阅读]
怪指纹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法医学界的一大权威宗像隆一郎博士自从在丸内大厦设立宗像研究所,开始研究犯罪案件和开办侦探事业以来,已经有好几年了。该研究所不同于普通的民间侦探,若不是连警察当局都感到棘手的疑难案件它是决不想染指的,只有所谓“无头案”才是该研究室最欢迎的研究课题。 [点击阅读]
怪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九月九日的下午,一如平常的下午,没有两样。任何人对于那天即将发生的不幸,毫无一丝预感。(除了一人例外,那就是住在威尔布朗姆胡同四十七号的巴克太太,她对于预感特别有一套,每次她心头觉得一阵怪异之后,总要将那种不安的感觉,详详细细地描述一番。但是巴克太太住在四十七号,离开十九号甚远,那儿会发生什么事,与她无干,所以她觉得似乎没有必要去做什么预感)。“加文狄希秘书打字社”社长K-玛汀戴小姐。 [点击阅读]
恶魔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决斗茶桌上摆着两只酒杯,杯子里各装有八成透明如水的液体。那是恰似用精密的计量仪器量过一样精确、标准的八成。两只杯子的形状毫无二致,位置距中心点的距离也像用尺子量过似地毫厘不差。两只杯子从杯子中装的,到外形、位置的过于神经质的均等,总给人一种异乎寻常的感觉。茶桌两边,两张大藤椅同样整齐地对面地放在完全对等的位置;椅上,两个男人像木偶一样正襟危坐。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