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经典小小说 - 父亲的婚事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海风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5期通俗文学-情爱小说
  老父亲从乡下来,惯于粗门大嗓讲话的他竟忽然变得唯唯诺诺的,瞧他涨红了脸欲言又止的样子让我奇怪又好笑。我问他:“发生了什么天大的事儿,连本性也变了呢?”父亲说:“我想……办老伴了。”我凝视着苍老的父亲,知道这是他熬了几夜才熬出来的一句话。
  父亲的婚事是我一直挂心的。八年前,共同生活了半辈子的父母忽然吵闹得不可开交,似乎水火一般不可兼容,日子说什么也没法过下去。我们只好苦口婆心地两头劝,说你们一辈子苦巴苦业的都过来了,到老了该享福的时候,却为啥过不下去了呢?没有经济危机,也没有第三者插足,还有啥解不开的疙瘩……谁知任我们怎样劝都无济于事,二老吵吵闹闹依旧。我们担心,这万一气出个好歹来,岂不让我们悔恨终生么!就无奈地由着他们离了婚。原想当他们冷静下来就会重修旧好,哪知真就彻底地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想让他们复婚的愿望也渐渐地成为了泡影。
  八年来,父亲一直单身。
  我总觉得,让年过六旬的老人独自在乡下生活也不是个事儿,多次让他到城里来,他说不习惯,劝他再办老伴儿,他总是哼哼哈哈地敷衍我。今天他忽然想开了,让我颇感纳闷儿。我笑道:“那好,我们到杂志上登征婚启事。”父亲不好意思起来:“你邻居宋婶常来咱家,帮我洗衣缝被、炒菜蒸馒头,你琢磨是咋回事儿?”妻在一旁打趣道:“您老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宋婶在追求你呗!”父亲听罢,脸腾地红到了耳根。

  这办老伴是颇有学问的大事,若不慎找了个难缠的主儿,那老父亲的后半生可就水深火热了。我不敢马虎,立刻打电话给哥姐,准备开一个“打招呼”电话会议。事前,我预料到了大哥是铁杆儿的反对派,果然他一听就急眼了:“办老伴?快拉倒吧,都土埋半截的人了。那老宋婆还有个儿子没结婚,到时候还不得咱爸管么!再说,她的身体也糟糕,万一生病住院了谁管?这不是明摆着要咱们捡个妈养活么!”
  电话的那一头情绪激昂声音很大,幸亏父亲耳背没有听清,若不然,他的高血压病准得犯。父亲问我:“你哥什么态度?”我只得含糊其辞:“我们什么态度都无所谓,关键得看您的。”得到了子女的“批准”,父亲乐颠颠地回乡下去了。
  那几天我心里一直牵挂着放不下,或许是正处于非常时期的父亲满脑子装的只有宋婶,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甚至忙得连一个电话都没有打来。父亲家没有电话,我干着急也没办法。妻见我坐立不安的样子,建议我抽空回去看看。双休日的一天,我乘车赶往父亲所在的小镇。

  到小镇时已是万家灯火的黄昏。推开家门,看见父亲孤零零地躺在炕上。家里冷冷清清的,使我有种莫名的伤感。我想父亲一定是病了,就埋怨他为什么不告诉我。父亲说:“我没病,只是……我和你宋婶的事儿拉倒了。”我急忙询问原因,父亲黯然地垂下头,半晌不语。他犹豫了片刻才告诉我:是宋婶的儿子极力反对他们的婚事,她儿子的话是很难听的,他说:“老杨头有高血压病,没准会得脑血栓,您是嫌我们的麻烦少了,还怎么着?!”
  父亲在无意中听到这番话时简直气懵了。他的想法是:我的儿子都能通情达理,你一个没成家的毛头小子,怎么还挑三拣四的……
  我让父亲到城里住几天,也好散散心。父亲随我来了,但那几天,父亲总说他晚上睡不踏实。其实我已看出,城市生活对父亲而言只是一种煎熬。
  父亲急着要回去,临行时我百般叮嘱他,我说现在农村装电话也容易了,你装一部吧,联系起来方便。
  没想到,过了几天,父亲果真打过电话来,乐呵呵地说家里装电话了。末了又说,村里来了一个卖木耳的。我感到好笑,我说现在走街窜巷卖东西的人多了,一个卖木耳的有什么稀奇。父亲一听就急了,说:“你不懂,那人和我的年龄相当呢!”我强忍住笑说:“办老伴是好事,可你也不能太急了呀!你了解她吗?”父亲说,不了解咋能提这码事,关键是对方也觉得合适。

  说这话的时候,电视里正演《夕阳红》节目,看着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心里颇觉酸楚,就说,您如果觉得合适就处处看吧。我的理解使父亲很高兴,电话里他的声音似乎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这之后,父亲常常打来电话,甚至有时是在夜半更深的时候。从电话的往来中,我基本了解了父亲婚事的进展。
  父亲说,一天三顿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了。
  父亲说,他的被褥全拆了洗了。
  父亲说,晚上有人陪着说话了……
  正当我准备筹划父亲婚事的时候,不幸的事情猝然发生了。一个雨夜,父亲在打来的电话里已经泣不成声。他告诉我,他省吃俭用多年的积蓄被那个可耻的女骗子席卷一空了……
  一种不祥之兆猛地袭上心头。
  在那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严重的脑血栓病袭击了身心疲惫的父亲。当我们赶到时,父亲正举着他僵硬的右手,费力地比划着想说又说不出的许多话。
或许您还会喜欢:
莫言《檀香刑》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3
摘要:一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这个半年前仿佛从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俺公爹头戴着红缨子瓜皮小帽、穿着长袍马褂、手捻着佛珠在院子里晃来晃去时,八成似一个告老还乡的员外郎,九成似一个子孙满堂的老太爷。 [点击阅读]
凉州往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3
摘要:1风儿一阵紧过一阵,猎猎风声卷起的,不只是峡谷的惊叫,还有一颗少女的心。水英英幸福得要死了,她还从没跟家远哥这么亲近过这么幸福过呢。五糊爷带上拾粮上路的时候,还是一脑子的雾水。两天前他被青石岭牧场主水二爷召去,原以为是说丫头拾草的事,没想,水二爷只字未提拾草,倒是怪惊惊说,我想让拾粮到院里来。让拾粮去院里?这个老东西,总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 [点击阅读]
阎连科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5
摘要:雨过天晴,昨天的雨水把青砖山墙洗得水汪汪的绿,连一星尘土也没有。中年男人距山墙一米远近急速下跌着,像一块巨石从沟崖朝着沟底落。他闻到了山墙上的清新浓烈扑鼻,还带着新砖出窑后的热暖味。一春三月天气很暖和,日头饼馍样烤在天上。五婶寒了一冬,见日光挤进屋里一丝,便恨不得把一个日头揽在怀里。他爹,五婶说,让我出去晒个暖儿吧。五叔说你好好睡着吧,满天下数你难侍候!五婶喉咙塞一下,就盯着房上的椽子看。 [点击阅读]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一、中文版自序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点击阅读]
夏日落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4
摘要:羊年十一月初,步兵三连孕生一样大案:先是枪丢了一枝,其后,兵又死了一个。枪是新枪,铁柄全自动;兵是新兵,下士军衔,籍系郑州二七区,父为小学教师,母是环卫工人。事情乒然发生,震炸兵营。一时间,满地沸扬,草木皆惊,营连空气稀薄,整座营房都相随着案情颤动。事发时候,连长赵林和指导员高保新正在操场交心,其时正值夏末,黄昏网着世界。 [点击阅读]
芙蓉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001婚礼中的插曲1林静站在巨大的落地镜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觉得有些陌生,不禁伸手抚触自己的脸庞。高挽着的头发,披着轻柔的婚纱,精致的妆容,有着一种妖冶的美,雪白的项颈装饰这耀眼的钻石项链,圆润的耳垂搭配着同一系列的耳环,巴黎空运过来的婚纱,镂空的设计衬托着她那姣好的身材,带着点妖娆。这是她吗?林静不禁在心底问自己。是的,是她,今天是她结婚的日子,而她就是新娘。 [点击阅读]
喊山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4
摘要:太行大峡谷走到这里开始瘦了,瘦得只剩下一道细细的梁,从远处望去拖拽着大半个天,绕着几丝儿云,像一头抽干了力气的骡子,肋骨一条条挂出来,挂了几户人家。这梁上的几户人家,平常说话面对不上面要喊,喊比走要快。一个在对面喊,一个在这边答。隔着一条几十米直陡上下的沟声音到传得很远。 [点击阅读]
北京北京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3
摘要:一九九四年北京的一个夏夜,我说:“我要做个小说家,我欠老天十本长篇小说,长生不老的长篇小说,佛祖说见佛杀佛见祖日祖,我在小说里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要娶个最心坎的姑娘,她奶大腰窄嘴小,她喜欢我拉着她的手,听我胡说八道,无法无天。我定了我要做的,我定了我要睡的,我就是一个中年人了,我就是国家的栋梁了。 [点击阅读]
国史大纲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钱穆着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点击阅读]
血色浪漫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在钟跃民的记忆深处,1968年的那个冬天发生的事情显得格外清晰,那年冬天他差点儿卷入一场杀人案中,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1968年是个闹哄哄的年头,钟跃民记忆中的背景是红色的,当时北京的大街小巷都用红油漆覆盖起来,上面写满了毛主席语录,映入眼帘的是红旗、红色的语录本、红袖章……总之,红色成了当时的主色调,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充满了红色的希望。 [点击阅读]
韩寒《青春》
作者:韩寒
章节:45 人气:2
摘要:《青春》里收编了我最近的一些文章。这本书最早在台湾地区出版,大陆版本自然多有不同。这个书名源于早先时候富士康员工不断跳楼,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青春》。这是一个太大的名词,其实不太恰当,就好比你不能弄一些街拍照片就出版一本摄影集叫《中国》。和很多人逝去的青春不一样,这篇文章得以幸存。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朋友,是我的邻居,出现在很多的场合,包皮括《独唱团》里的《所有人问所有人》。 [点击阅读]
三家巷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公历一千八百九十年,那时候还是前清光绪年间。铁匠周大和他老婆,带着一个儿子,搬到广州市三家巷来住。周大为人和顺,手艺精良,打出来的剪刀又好使,样子又好,真是人人称赞。他自从出师以后,就在西门口一间旗下人开的正岐利剪刀铺子里当伙计,几十年没换过东家。他老婆也贤德勤俭,会绣金线,手艺也很巧。夫妇俩省吃俭用,慢慢就积攒下几个钱来,日子倒也过得满欢喜。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