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 第四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
  不关注环境中的培养要素,只是从主观上要求孩子具有“刻苦精神”,这就像认为可以从空气中抓来一沓钞票一样没来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做法。
  这个题目下我要谈的恰恰是如何培养孩子用功学习。
  一直以来,关于学习的一个最流行的概念就是“学习要刻苦”。许多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向他灌输这样的观念,要求年龄尚小的孩子“刻苦”。不少家长从孩子上学前就唠叨说,上学后不能尽情玩了,要用功学习。孩子上学后就不断教导孩子在学习上要“刻苦努力”,并且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这样要求他,以期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
  我认为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则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辙的事。
  提到“刻苦”或“吃苦”这一类学习态度,我们习惯于欣赏它所表达的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总是忽略它里面包含的那个令人不快的“苦”的味道0作为成人,在考虑一个问题的因果关系时,会为了结果忍受过程的痛苦。把这种经验推广到孩子身上,要求他接受学习过程的苦,换取学习成绩的甜——这样的思路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它到了孩子那里,却很容易变成一种不良暗示。①
  把“学习”这件事和一种令人不舒适的“苦”的感觉联系到一起,它会使孩子在想到学习时,就有微微的不快。有谁会喜欢苦呢?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而“吃苦”,必须基于他有足够的理性和毅力。这种理性和毅力,连成年人都不是人人具有或事事付得出,用它来要求孩子,就更不适合了。
  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孩子更如此。感觉“甜”的东西他就喜欢,感觉“苦”的东西他就讨厌。
  我们原本想要孩子喜欢学习,却把学习过程做成苦馍馍,只把结果设想成甜馅饼,要孩子天天吃着苦馍馍去想甜馅饼——过程天天具体而真实地陪伴着孩子,目标却遥远得虚无缥缈。当他在吞咽苦馍馍中感到厌倦时,就被批评为“不刻苦”,被要求以那想象中的“甜”来压抑这真实的“苦”。孩子不具有反驳成人教导的能力,他只是感受到了这里面的不和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感觉到自己心底深处对“苦”的讨厌。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
  据说在二战期间,一名最好的瑞士钟表匠被胁迫去给纳粹制造一批高质量的钟表。尽管他费了相当的力气,却始终做不到战争前的水平。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有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他制造钟表时的心境不一样。这就是情绪的力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家长越要求孩子用功学习,孩子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成人指责孩子“不刻苦”是件很轻易的事,与之相伴的是批评孩子“不懂事”。似乎孩子不知道用功学习的好处,于是一遍又一遍地告知孩子学习应该刻苦努力。
  这真是太小看孩子了。儿童并非不知道刻苦学习可以换来好成绩,他只是做不到。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他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实是他上进的天性被扭曲了。

  “不刻苦”的孩子好像经常忘记了学习这回事,他们总是把时间消磨在看电视、打游戏、踢球、打电话,甚至是无所事事地坐着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上,表现出特别“不上进”的样子。大人说他,他脸皮厚厚的不在乎。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孤立地看待,不要简单地把责任归到孩子一个人头上。
  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愿意自己在学习上做得更好,愿意让父母满意,愿意受到大人的夸奖。因为人还有一个天性,就是上进心。如果一些孩子表现出对学习没有上进心,这不是天性中缺少,而是在后天成长中慢慢丢失了。
  杜威认为,对孩子来说,玩耍和学习本来是不冲突的,正常条件下儿童有能力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玩不想学习,使这两者冲突了,那一定说明他的教育环境有某种不良的东西在影响着他。他注意到,“凡是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所以说,正是因为成人把学习暗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种种不正确的方法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学习成了一件“苦事”,孩子才想逃避,才想无度地玩耍和浪费时间,变得“不懂事”了。
  家长和教师应该研究儿童的特点,体恤儿童的心理,注意从“学习情感”方面培养孩子的好学精神。儿童是脆弱而无助的,不要把孩子当成可以克服困难的英雄来不断要求,不要一再地拿“刻苦”来困扰他。一厢情愿地要求儿童具有“卧薪尝胆”的精神,等同于要求一只刚出壳的小鸟到蓝天上翱翔;不关注环境中的培养要素,只是从主观上要求孩子具有“刻苦精神”,这就像认为可以从空气中抓来一沓钞票一样没来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做法。
  “刻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它不会凭空产生,它是在理性和兴趣的土壤上生长的。有的孩子上中学了,马上要高考了还不愿意用功学习,说明他的学习品格始终停留在低龄阶段,这种发展的停滞是由于从小到大,他在学习上始终没形成兴趣,在思想上始终没发展出理性。这些发展的停滞,一定和家长的教育态度及方式有关。
  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我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从兴趣、方法到勤奋,是个因果关系,前一项不存在,后一项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在每一个学习过程中,它们也无法截然分开,而是并存于各阶段中;从横向来看,也是这样的顺序。所以,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
  学习的理性是逐渐形成的,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好了,学习品格才能呈现出良好的状态。
  当然,家长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不一定有能力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有趣的事”,但至少要用我们的眼神和行动告诉他,学习是件“不苦的事”。我们也许没有能力让孩子对学功课像对打球或玩电脑游戏一样热情,至少要让他觉得这件事像睡觉吃饭一样正常而必需。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孩子的管理中不断思考,和孩子说话时关注自己的潜台词,体会自己的话传达给孩子的到底是个什么信息。

  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他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
  圆圆上高中后,学习很累,她偶尔也会抱怨说太累了,表现出松懈。孩子本来已经觉得苦了,这个时候家长就更不能以“要懂得吃苦”这类正面说教让她苦上加苦了,这个时候应该想办法减淡她对苦的体验,向她提示“学习不苦”。
  我采取了两个办法来帮助她。
  一是找了些高考状元谈经验的资料,尤其是那些谈刻苦用功的,让她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没有一个不勤奋。这表面上看是强化了学习要刻苦,实际上缓解了她对苦的感受。既然状元们都那么用功,那么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没有向她提一句要求她吃苦用功的话。
  二是和她一起读了本《科学的故事》,尽管她高中时学习很忙,我仍然建议她浏览了这本书。这本书编得很好,它呈现了数学、化学、物理、医学等各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以许多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其中艰难的历程。圆圆从这里看到人类科学知识的积淀是那样不易,仅仅是氧气的发现就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坎坷。想想自己可以轻易地拿着薄薄的教科书纵览前人每一种惊人的成就,她由此觉得很幸运——自己不过是这些伟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么苦呢。
  我做这些,无非是让圆圆站在高处看待事情,既能刻苦用功,又不觉得苦。高中生已有较为成熟的理性,她的认识已可以唤起她的毅力,而毅力可以降低痛苦感。
  圆圆在高二、高三时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非常自觉,从不无端地浪费时间。她平均每天睡六个小时,高三一年要靠喝咖啡来提神。高考完后我问她觉不觉得这样学习太苦,她说有这样一个机会全力以赴地做一件事,能透彻地了解那么多知识,也挺有意思;只是觉得自己应该用功,苦倒是不觉得。
  高考结束后,很多孩子仿佛一下从地狱中钻出来了,有的人恨不得把书撕了。圆圆有些奇怪自己怎么没有这种感觉,日子好像和以前差不多,无非是生活内容不一样了。这可能是因为她在高考前一直没有那种特别压抑、特别苦累的感觉吧。
  我发现,给家长讲让孩子“刻苦”,一般来说家长都乐意接受;如果告诉他们不要对孩子讲“刻苦”,家长往往不爱听,甚至会反感。
  可能是因为“刻苦学习”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大家已这样思考好多年了;而“不要刻苦”的说法太新鲜,人们往往在没有用心去理解的情况下,凭感觉就拒绝了。再一个原因是,谈“刻苦学习”,是单方面去改变孩子,这是家长们愿意的;可不谈“刻苦”却要让孩子达到刻苦,这改变的首先是家长,家长们一般就会排斥,因为人是不喜欢被他人改变的。
  有个中学老师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她所在的学校一个男生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男孩的家长被邀请去给在校学生的家长们讲自己如何培养孩子。这位家长总结的经验就是:“没别的,就是逼着他用功”。她说家里卫生间也摆着英语书,让孩子连上厕所的时间也不要浪费。这位家长的经验颇受其他家长们的认可,结果是许多家长都回家狠逼孩子学习,在孩子上厕所时也强行给孩子塞一本书。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做得很细很有特色,恰是那些日常细节成全了孩子。但在总结经验时,很多家长不善于捕捉细节,没发现自己行事的精髓,往往只能按俗套谈出一些表面的东西。我相信这位家长说的“就是逼着他用功”是真的,但她只是孤立地陈述了一种状况。我几乎可以肯定,她一直以来一定有高于这一手段的真正聪明的做法,否则的话,孩子的学习十几年一路走来,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不是她不想告诉大家,可能是她不会总结。这和现在市场上卖的一些成功家长谈家庭教育的书一样,家长的“成功”是真的,书中谈到的方法也不假,只是家长由于专业或表达水平的限制,没有把真正有效的、核心的方法提炼和展示出来,却更多地呈现一些皮毛的、非本质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其他家长并没有什么参考意义,甚至会有误指。家长们如果只是学点皮毛,回来简单地抓“用功”,把孩子上厕所的时间都要抓起来,恐怕最后要大失所望。
  还有一个原因使得人们特别愿意对孩子讲吃苦,是因为有太多的事例佐证着“吃苦”与“成功”的因果关系。
  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们如何废寝忘食地工作和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被当作“刻苦努力”的例子来激励后人。它们使人深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真理。
  事实上,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对学习和工作建立起了兴趣或责任感,这种兴趣和责任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就以为他们是凭借“苦”取得成功的。实际上,他们不“苦”,他们只是“痴”,其中的乐趣别人体会不到。
  正如一些孩子对电脑游戏表现出痴迷,上了机,他们也可以做到不睡觉,不吃饭——这叫“刻苦”吗,是否叫“用功”更恰当?“刻苦”和“用功”都意味着付出了体力和心思,给当事者带来的感受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尽管我们在生活中根本不需要区别“刻苦”和“用功”的异同,但在教育中一定要意识到不同的感受对孩子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
  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首先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这件事里掺杂进让他感觉不快的因素——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特别提示
  ●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则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辙的事。
  ●正是因为成人把学习暗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种种不正确的方法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学习成了一件“苦事”,孩子才想逃避,才想无度地玩耍和浪费时间,变得“不懂事”了。
  ●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他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
或许您还会喜欢:
浪潮之巅
作者:佚名
章节:76 人气:2
摘要:1.百年帝国编者按:当吴军跟我谈起想写这个《浪潮之巅》系列的时候,心中吃了一惊也有很多感动。吃惊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吴军是谷歌的研究员、是《数学之美》的作者、是一个科学家,很难想象关注学术领域的他对商业领域也有着自己的观察。感动是因为收到第一篇文章,通读下来,感觉这些故事编纂起来出一本书也不为过!但他却投给我们这个“小小”的黑板报。 [点击阅读]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第1章前言这个世界,是有男女两种性别组成的,男女要相处,要相识、相知、相恋,还要结婚成夫妻,但是在很多时候,男人并不了解女人,而女人也不了解男人,于是,他们之间出现了很多沟通上的抑或是理解上的问题和矛盾,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男女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比如,男人和女人常常也有相同的词汇,但其含义却可能大相径庭。比如,大多数情况下,男人在摆脱一天的工作压力时不想交谈。 [点击阅读]
货币战争4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2
摘要:2008年9月,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惊醒了人们对永久繁荣的幻梦,全球化浪潮遭遇了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逆流。2009年,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继续维持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似乎在最近三年里出现了显著复苏的迹象。于是,一片“后危机时代”的乐观情绪开始弥漫开来。 [点击阅读]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68 人气:2
摘要: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学习一件事情,就是不回头,只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后悔,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人生每一步行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一些,失去了我不想失去的一些。可这世上的芸芸众生,谁又不是这样呢?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陕西、甘肃发生了里氏6.5级到7.0级的余震。 [点击阅读]
镜·龙战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沧流历九十一年六月初三的晚上,一道雪亮的光芒划过了天空。那是一颗白色的流星,大而无芒,仿佛一团飘忽柔和的影子,从西方的广漠上空坠落。一路拖出了长长的轨迹,悄然划过闪着渺茫光芒的宽阔的镜湖,掠过伽蓝白塔顶端的神殿,最后坠落在北方尽头的九嶷山背后。观星台上玑衡下,烛光如海,其中有一支忽然无风自灭。伽蓝白塔神殿的八重门背后,一双眼睛闪烁了一下,旋即黯淡。 [点击阅读]
大漠谣2
作者:佚名
章节:8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绑架-1黑沉沉的天空沉默地笼罩着大地,空旷的古道上只有得得的马蹄声在回荡。我坐在马车篷顶呆呆凝视着东边,那座雄宏的长安城已离我越来越远。不知道多久后,东边泛出了朝霞,虽只是几抹,却绚烂无比,天地顿时因它们而生色。慢慢地,半边天都密布了云霞,如火一般喷涌燃烧着。一轮滚圆的红日从火海中冉冉升起,不一会就把笼罩着整个天地的黑暗驱除一空。天下只怕再没有比日出更灿烂壮美的景色。 [点击阅读]
女人的资本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我就是成功者你可以成功:女人的心理资本心中有希望,在女人的一生中随时会碰到困难和挫折,甚至还会遭遇致命的打击。在这种时候,心态的积极与消极会对事业的成败产生重大的影响。�ブE�士和崔女士同样在市场上经营服装生意,她们初入市场的时候,正赶上服装生意最不景气的季节,进来的服装卖不出去,可每天还要交房租和市场管理费,眼看着天天赔钱。 [点击阅读]
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
作者:佚名
章节:183 人气:2
摘要:长篇小说(6):《即兴诗人》,《奥?特》,《不过是个提琴手》,《两位男爵夫人》,《生乎?死乎》,《幸运儿》。剧本(25):诗剧《阿夫索尔》,《圣尼古拉教堂钟楼的爱情》,歌剧《拉默穆尔的新娘》,歌剧《乌鸦》,诗剧《埃格纳特的人鱼》,轻歌舞剧《离别与相逢》,歌剧《司普洛峨的神》,《黑白混血儿》,《摩尔人的女儿》,《幸福之花》,独幕诗剧《国王的梦想》,《梨树上的鸟儿》,《小基尔斯滕》, [点击阅读]
少年,你懂的!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序做正版的自己文>桃李情深这本书是我结束2011年高考的夏天开始动手准备的。当时我以超过专业分数线一百多分的成绩被北京电影学院数字电影技术专业录取,成为亲友眼中的另类。似乎在一部分人眼中,高招完成的并不是按自己“真实志愿”录取。清华招办主任于涵老师告诉我,在实行考后报志愿的省份中,考生根据往年各大学各专业分数线来填报专业的现象尤其突出。感觉这些人像在商场里用返券一样把分数用到极致。 [点击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少有人走的路作者:(美)派克著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少有人走的路》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仅在北美,其销售量就超过七百万册;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它停驻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毫无疑问,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而且,至今长盛不衰。 [点击阅读]
巫妖王的崛起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风哭得像痛苦的孩童。锹牙鹿群挤在一起取暖,浓密厚实的毛皮保护着它们不受风暴的严重侵袭。它们站成一个圈,把哀叫发抖的幼犊围在中央,将自己顶着巨角的头低垂向雪地,紧闭眼睛抵御飞旋的雪花。尽管呼出的水汽冻结了口鼻,但它们仍然坚持牢牢驻立在原地。狼和熊蜷在各自的洞穴里等待风暴过去,前者可以和同族们相互慰籍,后者只能孤独的听天由命。 [点击阅读]
怪诞心理学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事的这项研究到底能有什么用呢?但我从没有因诸如此类的怀疑或非议而动摇过。我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够给人以些许的启迪、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社会,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