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 第一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2.不要捉弄孩子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圆圆上幼儿园时,有一个阶段我工作特别忙,就由她爸爸接送。她爸爸单位离幼儿园很近,幼儿园放学早,爸爸接上她还不到下班时间,就把她带回单位再待一个小时才回家。
  他办公室几个人当时都三十岁左右,大家处得很好,也很随意,经常互相开玩笑。有两个同事很喜欢和圆圆说话,但他们不是正常地和孩子说话,总是把她当个小动物一样捉弄。比如装出很凶恶的样子,强行要来抱孩子,孩子吓得直躲,他们则乐得哈哈笑起来;或者煞有介事地要圆圆喊他们“爷爷”,孩子不懂事,就叫了爷爷,逗得办公室的人都笑起来。我可以想像是,当时圆圆一定从大家的表情中感觉到了什么地方错了,但又不知哪里错了,她一定很惶惑,很不安。再后来他们又让圆圆叫爷爷,圆圆不叫,他们就假装生气,说你这个孩子不懂礼貌,弄得圆圆不知所措。
  她爸爸也不喜欢别人那样逗圆圆玩,但也许是觉得这只是开玩笑,也许是因为对同事不好意思,就没去强行制止他们。
  我开始并不知道这件事,孩子那么小也没有能力把她的不快告诉我。结果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圆圆和外人打交道时流露出不自信,说话时不像以前那么大方了,经常是想说又拿不准,眼神一片犹疑躲闪,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时。这让我有点着急,但一下子也找不到症结,就反省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在生活中更留心让她多和别人打交道,培养她的自信。
  有一天,圆圆和她爸爸从单位回来,我看出圆圆有哭过的痕迹,问怎么了,圆圆说:张叔叔说爸爸不要我了0说着又想哭。她爸爸解释说,他下班前到院长那里开个会,会议比原来时间稍长些,到下班了还没结束。那个张姓同事就对圆圆说:“你爸爸和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我家有个儿子,正好没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说着就做出要拉圆圆走的样子。圆圆被吓坏了,大哭起来。这时,我才知道他们经常捉弄孩子。①
  我当时很生气,责怪先生不懂得保护孩子,气头上说要剥夺他接送孩子的权利。先生虽然对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满,但他不认为会给圆圆带来什么影响,觉得我把这件事看得太重了。我后来多次和他谈到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他从事实中也看到了影响,圆圆有两次从睡梦中哭醒来,问她做了什么梦,都是说梦到爸爸从幼儿园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独自走了。大人的一个无聊的玩笑,给孩子带来多么深刻的恐惧啊。

  她爸爸终于意识到这事对圆圆的影响,也非常懊悔。后来我尽量去接孩子,真的“剥夺”了先生接孩子的权利,主要是我不想让圆圆再见到她爸爸单位那两个人,不想唤起她的不快。她爸爸也真正注意这个问题了,偶尔因为我实在忙顾不上接孩子,他把孩子接回单位,也绝不允许同事再捉弄孩子。我和先生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宁得罪同事,绝不“得罪”孩子。当然,单位同事捉弄孩子并没有恶意,看家长不愿意,以后就不那样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问题。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长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我看到一位妈妈洗完一块床单晾起后,顺便和她两岁的小儿子玩一种叫“眊儿”的游戏。她和孩子分别站在床单两边,互相看不见,然后喊一声“眊儿”,两人就同时从床单左边或右边探头去看对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头能和妈妈碰面,而妈妈的目的是每次探头都不让孩子看到。这样,妈妈有可能这一次刚刚从左边探了一次头,接下来的“眊儿”还是从左边探头;以孩子的判断,妈妈刚从左边出来,这下该到右边了,就跑到右边,结果扑个空。这样可能来回扑几次空,到终于和妈妈碰上面了,孩子就会乐得大笑起来。尤其是妈妈使了小计策,刚从左边出来,又从左边出来,而孩子已学会判断,通过猜测,两次从同一边出来,连着脸对脸地和妈妈“眊儿”上了,孩子为自己的成就感到兴奋不已。
  捉弄孩子,则是成长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例如大人手里拿着一个准备给孩子的东西,却不痛快地给他,而是提条件,让孩子说一句甜言蜜语,如果孩子不说,就做出要把东西拿走不给的样子,直到孩子说了,这才满意地把东西递给孩子。还有的大人以吓唬孩子取乐,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鸡鸡之类的动作。或者看到一个小女孩极喜欢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来,说丢了或者被别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来。

  成人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捉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经常用欺骗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着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信任他人和说谎的毛病。
  现在的都市生活中,上面那些捉弄孩子的具体做法可能不大用了,但人们捉弄孩子的思维方式还很普遍,孩子在很多场合下仍然是被捉弄的对象。这些捉弄行为表面上看已不那么粗俗,但它们与上面那些捉弄行为的野蛮性是相似的,都包含了对孩子的不尊重,和对儿童心理的不体谅。
  2008年1月2日晚上我看到北京电视台有一个节目,邀请了来自河北的五胞胎,四女一男。这五名年龄只有四岁多的小家伙健康可爱,齐齐站在演播室中间,一点也不怯场,都是满脸兴奋的样子,他们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饶有兴味地坐下看节目。
  主持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中谁最爱告状”。五个小孩子听了这个问题一脸迷惑,开始都不确定地乱指,后来有的人看别人指谁他也指谁,最后就统一到一个孩子身上,那个被确定为最爱告状的孩子一下显得无所适从,她肯定感觉到了自己不是个好角色,样子有些委屈,甚至害怕。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是“谁最爱打别人”。孩子们开始又是乱指,中间还有互相揭发,最后又统一到一个人身上,那个“最爱打人”的孩子一下子显得很难为情。
  主持人第三个问题是“谁挨爸爸打最多”。孩子们仍是犹犹豫豫的乱指,到最后统一在一个孩子身上,被指到的孩子立即变得不知如何是好,脸上是说不出的尴尬。

  主持人和观众都被孩子们的样子逗乐了,没笑的只有这几个孩子。他们的关系已被挑拨,大庭广众下被贴上某个标签,他们都不像刚上场那样轻松,变得紧张起来,有些不知所措了。
  接下来,主持人拿上来一个非常漂亮的书包,说只有这一个书包,问孩子们给谁。孩子们明明都被这个书包吸引,他们看这书包的眼神充满了渴望,小小的心一定都很想得到这个书包。但是,他们刚才已有被贴上坏标签的经历,他们都想表现得好,就开始互相推让,都说给别人,没有一个人敢说给自己。指来指去,最后决定给老大,老大拿到书包很高兴,其他几个孩子的失望是显而易见的;老大也许在一瞬间感到不妥,咬咬牙让给了老五,这倒有些出人意料。正当主持人夸奖她时,小姑娘一下哭了,万分失落和委屈。主持人故作惊讶地问她为什么要哭,孩子哭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那个爱说话的伶俐的老三打圆场说“她是觉得老五好,才哭了”。观众又一次被老三的“解释”逗笑了。
  节目就这样一直弄到孩子们哭也哭了,虚假的话也说了,个个心里七上八下,主持人才拿上另外四个书包,孩子也终于破涕为笑。
  这个节目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设计这些问题和环节的用意何在?实在搞不明白。我没再往下看,离开电视干别的去了。否则我郁闷得也想哭了。
  写到这里,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所有的成人在面对孩子时都应该牢记:
  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为小孩小,
  你比小孩还要小。
  特别提示
  ●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它对于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或许您还会喜欢:
童年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点击阅读]
管道的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亲爱的读者:一百年前,普通人几乎不可能成为百万富翁。来看看这份在20世纪所做的生活水平状况调查统计:在1900年,美国的平均薪水是每小时0.22美元,一般工人的年收入在200美元至多400美元之间,处于当时的贫困线下。那时全美只有6%的高中毕业,平均寿命47岁。只有14%的家庭拥有浴缸。全美只有8000部汽车,铺好的路面也只有144英里。 [点击阅读]
羊皮卷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要想明智地计划未来,就应该充分了解和学会欣赏过去。准备开始迈向美好生活的第一步了吗?如果是,那么我真诚希望,致辞篇中的两句话仍在你脑海中回响。“没人能代替你生活,没人能代替你成功!”正如唐·库德蒂在经典名篇《失败的建议》中所提及的那样:“活在世上并不容易,体面地活着更不容易;真正了解自己不容易,而喜欢自己更是知易行难。但是我们必须活下去,生活中还有一个人我们都必须面对。 [点击阅读]
股市晴雨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已故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以其毫不造作的个人品质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他曾经发表一个理论揭示了商业恐慌与太阳黑子之间的联系。他给出’一系列数据,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纪初,这些数据表明两种经济现象之间具有明显的巧合性。由于缺少可信的太阳黑子数据,他出于人的常情和偏好而降低了二百年前那次特别不光彩的商业幻灭的重要性。 [点击阅读]
镜·辟天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六合之间,什么能比伽蓝白塔更高?唯有苍天。六合之间,何处可以俯视白塔顶上的神殿?唯有云浮。云浮城位于最高的仞俐天,飞鸟难上,万籁俱寂。九天之上白云离合,长风浩荡着穿过林立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尖碑,发出风铃一样的美丽声响。从云荒大地上飞来的比翼鸟收敛了双翅,落到了高高的尖碑上,瞬间恢复了浮雕石像的原型。无数的尖碑矗立在云浮城里,一眼望去如寂寞的森林。每一座尖碑底下,都静默地沉睡着一个翼族。 [点击阅读]
马云创业语录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言毋庸置疑,今天的马云已经是名震神州的企业家和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对于正在创业和梦想创业的人来说,马云已经成了一个楷模:从最初的一个普通高校教师到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阿里巴巴的缔造者。不仅阿里巴巴成了一个神话,马云创业的成功也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点击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史蒂芬·柯维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没有正常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乔登(DavidStarrJordan),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25余年来,我在商界、大学与担任家庭婚姻顾问的工作经验中,接触过形形色色表面上事业有成、内心却感到匮乏的人,他们极渴望过和谐、圆满的生活,并享有不断开展的良好人际关系。 [点击阅读]
黑暗精灵三部曲之二:流亡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怪物在幽暗地域的通道中笨重地行进,它的八只脚在岩石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噪音,在寂静中四处回荡。怪物并没被自己制造的噪音吓得慌张乱窜,四处寻找掩护以躲避其他掠食者的袭击。尽管幽暗地域危机四伏,它显然自信满满,完全未把任何敌人放在眼里。它呼吸的气息是致命的毒气,利爪能凿穿坚硬的石头,嘴里森然环列着好几排矛状尖牙,可以轻易撕裂最厚的毛皮。而最骇人之处在于它的视线,一眼就能将猎物化为石像。 [点击阅读]
一人食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第1章自序许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会想到拍摄《一人食》?如果你还有一份工作,即便在一个人生活的第七年,也还是会有同事跟你一起吃饭,但是辞职后赋闲在家时,就真的要面对完全一个人吃饭的生活了。这是孤独的开始。起初,我天天都宅在家里,以烤土司和便利店里的便当为食。时间一长,我觉得以后不能再这样了。于是打算一个人去餐厅吃,但是感觉怪怪的。想自己做饭,却又无从下手,只好上网求助。 [点击阅读]
不抱怨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o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点击阅读]
不碎之灵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诸色众相,所存者灵。在他的脑海之中,这句平淡的话语竟然逐渐地演化成一道永久回荡着的箴言,守护起他新近所感知到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这句箴言已经使他经历了一次对世间真谛的顿悟,并成为钥匙,为他开启一扇通向宇宙知识之海的大门。并且,这顿悟也将他带来了这里。当努波顿缓缓地在赞加沼泽内那片由巨形蘑菇所构成的丛林中穿行时,这句话令他倍感舒适与安宁。 [点击阅读]
专业主义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0
摘要:****************专家的定义***************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想把他们称之为专家。前言--预言将自我实现我想做出这样的预言:“专家阶层的势力迟早会增强,并动摇日本的产业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