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北回归线 - 《北回归线》作者 亨利·米勒 简介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1年12月26日 - 1980年6月7日)男,美国“垮掉派”作家,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
  和业余画家,其阅历相当丰富,从事过多种职业,并潜心研究过禅宗、犹太教苦修派、星相学、浮世绘等稀奇古怪的学问,被公推为美国文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位怪杰。
  生平简介
  亨利·米勒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琼的鼓励下开始写作。
  1930年迁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穷困潦侧的侨民和放荡不羁的巴黎人混在一起,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1934年在巴黎出版自传体小说《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出版了《空调噩梦》。
  1930—1939年生活在法国,因此对欧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他不仅立足于美国,还立足于欧洲。他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者。他的作品洞察力十分有深度,实际的创作也非常卓越
  。得到许多名家的称赞。当然也存在非议。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自称“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有一部关于“亨利•米勒”生平的电影,叫做《亨利和琼》(港译名《情迷六月花》)。
  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住在加州的大瑟尔。在那里他创作了“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和《春梦之结》,但由于被当做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国出版。
  1961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出版,米勒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亨利•米勒的境遇让人联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北回归线》的深刻洞察力远远胜过劳伦斯,艾兹拉•庞德显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与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和伍尔芙相提并论。亨利·米勒的作品由于有许多露骨的性*描写,所以很多出版社都予以拒绝,称为婬*秽禁书。这三部作品后于法国面世。直到1961年才被解禁。被六十年代的反正统文学运动者称作“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亨利·米勒 - 创作特点
  亨利·米勒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他最初发表的自传性*三部曲《北回归线》(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归线》(1939)都是先在法国面世的。由于他的作品中存
  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英语国家默默无闻。英语国家的广大读者读到亨利·米勒的上述三部作品,首先还要感谢盟军在1944年以后来到巴黎。
  亨利·米勒的作品意外地比那些流行的文学精英们获得了更广泛的读者,但是,由于许多人仍然把亨利·米勒看作专写“婬*秽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者无法在美国公开发表。后经过长期努力之后,美国终于于1961年对《北回归线》解禁,允许它在国内公开发表。两年以后它又得以在英国公开发表。随着对他其余作品的解禁,亨利·米勒的名字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变得家喻户晓,他被反正统文化运动的参加者们奉为“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亨利·米勒 - 双面人性*
  劳伦斯说生活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纵欲式的,一个是宗教式的,这用在米勒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的。
  在法律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能超越“道德法庭”的审视。面对亨利·米勒如此直白与肆意的“性*”描写,几乎所有人都要用“婬*秽”这个词来判定这个作家了,然而许多见过米勒的人又大感意外,似乎存在着“两个”亨利·米勒。
  《北回归线》的英文名为“Tropicof Cancer”,Cancer既是巨蟹座的名字,又有“癌”的意思,因此这个“Tropic”的米勒自称为“分割生与死的两个半球的子午线”,它与“TropicofCapricorn”(《南回归线》)共同标示着一种“精神的气候地带”,Capricorn可以分解为“Caper”(山羊)与“Cronu”(角)两个词根,它们恰恰都是“性*”的象征。我们用这样的两条“回归线”(性*与死亡)来“分割”亨利·米勒的作品,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殉色*三部曲”则属于“情|欲躁动的热带”,而《黑色*的春天》是在热浪吞噬之余稀少的“绿洲”。在此范围之外,“情|欲”渐渐冷却,理性*的哲思渐渐占却上风,《宇宙哲学的眼光》是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经过那悠远的 “布鲁克林桥”,那个在米勒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裁缝铺”,继而是《大瑟尔》和《空调噩梦》,最后通向《谋杀者的时代》。这篇以兰波为主题的研究论文,是米勒理性*信仰介入的极致,背后的态度从本质上恰恰又是“宗教”的,于是在“宗教”与“纵欲”之间,我们找到了确定的经度与纬度,以便把“两个亨利·米勒”完整地统一在同一个球面之上。
  “性*”的描述在米勒来看,并非终级的目的,恰恰只是手段,用亨利的话来说是“性*的恶臭,其实预示着再生的芳香”,性*是什么?它就像上帝的灵,无处不在、渗透四方、弥漫天地。这里的性*与其说是一种人类的本能,不如说是作者玄思的符号而已,在弥漫的性*之中,人们完全脱离工业文明的齿轮,齿轮正是《北回归线》里不断出现的意象,正是性*的弥漫让每个人重返个体的自由。在《性*的世界》中,亨利·米勒提到过一个细节:他曾看到过一张类似子宫的面具,后面是一个男性*的头颅,正在向外窥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痛苦来源在于没能把世界看成一个巨大的子宫(《巨大的子宫》),这样的玄想恰恰是回到母体的欲|望的流露,性*在亨利·米勒这里始终是此岸,只不过它始终指向并不明朗的彼岸罢了,在这里,性*是带着长矛与盔甲的堂·吉诃德的一次远征,也是一次在自我精神自由上的归乡之路(回归母体),在纵欲背后的态度的虚无,恰恰是宗教的渴求,纵欲即是宗教!这多少有些像”烦恼即是菩提“的兴味了,只不过在亨利看来,这只是”知行合一“的过程罢了。

  亨利·米勒 - 自评
  “我对生活的全部要求不外乎几本书、几场梦和几个女人。”这句话在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里经由他人之口说出,却成了他自己的谶语,这似乎也是一个“禁书作家”无可奈何的宿命。1934年《北回归线》在巴黎出版以后,便被指斥为“婬*书”,不仅许多国家加以查禁,英国当局甚至不准这个“不正派”的美国作家入境,在港口截下他后,勒令他乘下一班船回法国去。米勒在《大瑟尔》的序里抱怨道:“在美国它们仍是禁书,它们是《北回归线》、《回纽约》、《黑色*的春天》、《南回归线》,‘殉色*三部曲’中的《性*爱之旅》和《情|欲之网》……《柯利希的宁静日子》刚刚付印(在巴黎),估计也得被查禁,至于如何弄到或在哪儿弄到禁书,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我们在任何一个进口港对海关来个突然搜查。”
  这当然只是一个聊以自|慰的“黑色*幽默”,1961年《北回归线》在美国终于得以公开发行,却意外地成为畅销书,平装本一年之内竟卖了百万册,连精装本也卖了10万册,但美国好几个州的司法机关仍不允许此书出售,这时,索尔·贝娄、马拉默德、诺曼·梅勒等美国作家则集体签名抗议对《北回归线》的查禁,而出版商也被迫在那一年里连续打了60多场官司,平均每月达五六场。直到1964年,美国最高法院才为《北回归线》平反,这亦可说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平反官司”了。
  在不到几千字的《自传》里,亨利·米勒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了他一生在文学上的努力方向:“在写作时,我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大的现实……目的是为了生活……我反对黄|色*婬*秽和暴力的东西……我的目标始终朝着真实的内心和谐和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所有对亨利·米勒的谩骂与误解,在岁月中都不自觉地化为文学道路本身的注脚,在后来的“垮掉一代”与“黑色*幽默”的美国文学流派中以颗粒的形式留存下来。有趣的是,这个曾被视为“通俗黄|色*小说家”的人在“影响我的100本书”里,却堂而皇之地把《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列在最显眼的位置,那是这个横行无忌的斗士最后的两根温暖的“救命稻草”……
  亨利·米勒 - 名言记录
  亨利·米勒在一篇谈论创作的文章中说道:“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得以发展,我对自己作为一位作家的命运渐渐漠然,而对自己作为人的命运却愈发明确了。” (《关于创作的反思》)什么是作家的命运?什么是人的命运?难道两者是可以区分的吗?这是一个令无数作家遭受灭顶之灾的陷阱,恰恰在此,亨利·米勒一跃而出,凭借其伟大的才能与勇气将二者天衣无缝地融合为一体了。

  亨利·米勒说:“我不相信任何词语,无论它怎样错落有致,构思精美,但我却相信超出词语之外、且词语所难以充分描绘的语言。除了在语文学家的头脑里,字词是不单独存在的,离开了语言,就失去了生命。大家都以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昭示于人。对于心底清纯的人,最难辨认的笔迹也会明白无误。”(《关于创作的反思》)
  “我具有受过教育的人所显露的一切缺点。我不得不以全新的方式,像没有受过任何教育那样,去重新学习思考、感觉和观察,这是世上最难不过的事了。尽管我知道有危险,还是勇敢地投入激流。绝大多数艺术家也跃入了激流,但他们脖子上套着救生圈,而往往正是这些救生圈使他们沉入水底。”(《关于创作的反思》)
  “一个人应随时成为艺术家,最终根本不当艺术家,而只成为一件艺术品。”(《和平,真是好极了》)
  亨利·米勒 - 后世评价
  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革命的先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个夫人(一生共5个)琼的鼓励下开始写作。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1940年创作了“殉色*三部曲”。
  亨利·米勒是思想家,亨利·米勒一辈子,思考,写作,嫖*妓。亨利米勒的小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成形的人物,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主题,没有悬念,有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和手臂的想象。真正的思想者,不讲姿势,没有这些故事、悬念、人物像血肉骨骼一般的支撑,元气彪悍,赫然成型。既然不依俗理,没有系统,亨利米勒的书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任何一页都是杂花生树,群英乱飞,好像“陌上花开,君可徐徐归”。在一些支持者眼里,亨利米勒的每一页小说,甚至每十个句子,都能成为一部《追忆似水流年》重量的小说的主题。
  亨利·米勒是一位长期被排斥被误解的文学叛逆。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二三十年代美国旅欧作家相比,米勒的创作道路愈发显得荆棘丛生,他的境遇让人联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黑色*的春天》中,他写得很自由,简直流畅得像篇散文诗。例如,米勒说他听见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字,仿佛一只旧鞋盒闯进了自己的生活。
  阅读亨利·米勒是一次感觉与想像力的清醒复苏,就像鲁迅的文字,总是能够以一种单刀直入的方式,刺穿阅读者长满厚茧的心灵,释放出尘封已久的真实回忆,由于亨利·米勒的出现,从而变得气氛热烈起来。不是因为大师,也不是因为文学,而是因为一个拥有回忆的人对另一个人的启示。
或许您还会喜欢:
冰与火之歌4
作者:佚名
章节:86 人气:0
摘要:Chapter1序章“龙。”莫兰德边说,边从地上抓起一只干瘪的苹果,在双手之间丢来丢去。“扔啊。”外号“斯芬克斯”的拉蕾萨催促。他从箭囊里抽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我想看龙。”鲁尼在他们当中年纪最小,又矮又胖,尚有两岁才成年。“哪怕一眼都好。”我想萝希搂着我睡觉,佩特心想。 [点击阅读]
初恋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献给巴-瓦-安年科夫①……客人们早已散去。时钟敲过了十二点半。只有主人、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和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还在屋子里。主人按了一下铃,吩咐收拾晚饭的残杯冷炙。“那么这件事就决定了,”他低声说着,更深地埋入圈椅里,并把雪茄点上火抽了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得讲讲自己初恋的故事。您先讲,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 [点击阅读]
刺猬的优雅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马克思(开场白)1.播种欲望的人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平时从不跟我讲话的小帕利埃今天早上如此向我宣布。安托万帕利埃,这个古老工业家族的继承者,他的父亲是我八个雇主之一。他是资产阶级大财团打的最后的饱嗝——特别而毫无杂质——此时,他正为自己的发现而洋洋得意,条件反射似的向我阐述起他的大道理,甚至没有考虑到我是否能听得懂, [点击阅读]
加勒比海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就拿肯亚来说吧,”白尔格瑞夫少校说:“好多家伙讲个没完,却一个都没去过!我可在那度过了十四年的。也是我一生最快乐的一段日子——”老玛波小姐点了点头。这是她的一种礼貌性的和霭态度。白尔格瑞夫在一旁追问他一生中并不怎么动人的往事时,玛波小姐静静地寻找她自己的思路。这种司空见惯之事她早已熟悉了。顶多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而已。 [点击阅读]
十字军骑士
作者:佚名
章节:103 人气:0
摘要:——《十字军骑士》亨利克·显克维奇是我国读者熟悉的波兰著名作家。他的历史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和短篇小说集早已介绍到我国来了。《十字军骑士》是作者另一部重要的历史长篇小说,这次介绍给我国读者,将使我国读者对这位作家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亨利克·显克维奇一八四六年五月四日生于波兰一个地主家庭。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波兰农民的生活,对于农民的艰苦劳动、悲惨生活有所反映。 [点击阅读]
午夜的五分前
作者:佚名
章节:2 人气:0
摘要:店内的摆设几乎没有变化。除了满眼遍布的令人一看便联想到店名“圣母玛利亚号”的轮船模型、老旧航海图和小小的地球仪勉强算得上个性外,它与学生街上数不清的各色咖啡馆并没有太多分别。虽然没有特别吸引我的地方,不过想要喝杯咖啡的时候,学生时代的我总是来到这家店。在我和小金井小姐面前摆上两杯水,为我们点菜的店老板也没有变化。他穿着白色衬衫和灰色西装裤,显然这样的装扮与咖啡店店主的身份不甚相称。 [点击阅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
作者:佚名
章节:94 人气:0
摘要:献给安娜-格里戈里耶芙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卡拉马佐夫兄弟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第二十四节)第一部第一卷一个家庭的历史第一节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 [点击阅读]
印第安酋长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亲爱的读者,你知道,“青角”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无论用在谁身上,这个词都损人、气人到极点,它指的是触角。“青”就是青,“角”就是触角。因此“青角”是个刚到这个国家(指美国),缺乏经验,尚显稚嫩的人,如果他不想惹人嫌,就得小心翼翼地探出他的触角。我当初也是这么一个“青角”。 [点击阅读]
双城记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内容提要1757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梅尼特(Dr.Manette)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MarquisSt.Evremonde)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并获悉侯爵兄弟为了片刻婬*乐杀害他们全家的内情。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 [点击阅读]
叶盘集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地球夕阳西坠,黄昏的祭坛下,地球,接受我双手合十最后的顶礼!女中俊杰,你历来受到英雄的尊崇。你温柔而刚烈,秉性中揉合着男性、女性的迥异气质;以不堪忍受的冲突摇撼人们的生活。你右手擎着斟满琼浆的金钟,左手将其击碎。你的游乐场响彻尖刻的讥嘲。你剥夺英雄们享受高尚生活的权力。你赋于“至善”以无上价值,你不怜悯可怜虫。你在繁茂的枝叶间隐藏了无休无止的拼搏,果实里准备胜利花环。 [点击阅读]
吉檀迦利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冰心译1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在你双手的不朽的按抚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你的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里。时代过去了,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 [点击阅读]
名人传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0
摘要:《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又称三大英雄传。《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