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包法利夫人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如果包法利夫人读了《包法利夫人》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性*格决定命运是有道理的。与其说这是本爱情小说,不如说是描述了一种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间必然的因果联系。
  有些人天生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感受到痛苦。天性*里的不餍足,自我中心,虚荣心,自视甚高,对凡俗生活的厌弃,总着眼更高更远处,寻常生活无法令 他满意,未知里才有最好的东西等着。这样的人,往往始终负有使命感和向上攀升的愿望,把快乐分作高尚的与卑微的,沉溺于吃喝玩乐是卑微的,而与社会名流沉 溺于吃喝玩乐则是高尚的。这种内在的价值观驱策他们为追求更高更远付出许多努力,有些做到了,有些如爱玛一般,最终枯竭。关键在于,这种性*格并无可指摘之 处,因为这是天性*,而非选择。
  从表象看,爱玛死于不堪承受破产的威胁,进一步,死于两个情夫无情无义造成的绝望,两段曾给她慰藉的爱情只是破灭的幻影,死于自贬身价委身于 人遭拒带来的羞耻,再进一步,死于终将陷入自己所不屑的日常生活的泥潭,而且经济上更为不堪,死于幻想里美好人事的幻灭。她的死亡是必然的,比起长期积累 的痛苦,死倒不那么可怕了。
  与爱玛具有相同性*格的人,并非一定通向死亡。但结合时代背景,决定爱玛境况的唯一因素是出生,改变境况的唯一手段是出嫁。然而,她没有生在一 个享有爵封的显赫世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跻身她终生向往的上流社会。也在“原以为有爱情”的求婚者开口之际,仅经过半小时又十九分钟的考虑,就哐啷推开了 窗挡板,略嫌轻率地使用完了婚姻的棋子。徒剩不切实际的想望,在来路面前,她再也没有扭转局势的可能。

  而现代的包法利夫人们,无论男女,他们手中的武器更多,在欲|望和为欲|望披荆斩棘之间,他们更有力,更能够独立行事,无需借助另一人的配合。我 始终觉得,从潜意识里,爱玛的最终向往并非仅止于爱情。爱情是文中切入的一个点,一切高理想低现实都成为愿望与痛苦的来源。爱情,与成功/上流社会相较, 应当是后者好,而倘若两者得以结合,形成上流社会的爱情自然更好。但没有后者,退而求其次,婚姻以外的爱情也是对现有生活的背叛,对不甘融入庸俗生活表表 决心。为达成成功和向上爬升的目标,学业,工作,金钱,爱情,在任何方面凌驾于他人之上,同时构成现代包法利夫人们自我满足的数种选择,不必像爱玛,全心 抛弃与奉献,却因为遇人不淑,对方的玩弄、厌倦、退缩,让逃离计划始终失败。所以爱玛是必死的,而现代包法利夫人则还有一条生路。
  生路仅指生命的保全,继续存活,但不保证快乐。拥有此种性*格的人,通常对于快乐的感受力相当薄弱。当包法利先生茶余饭后十分满足地看着妻女, 爱玛只感到厌恶。他只是一个平庸无能的小医生,对小小的家庭之乐竟已如此满意,他怎么就能如此毫无野心呢?回想爱玛在与情人交往时,起初是激*情的,不久也 对日复一日,规程化的激*情产生倦意。她对于低限度快乐的毫无觉察,满足感的难以达成,不啻为一种性*格的诅咒。就像无底洞,一旦获得渴求之物,厌倦尾随而 来。因此,即使存有活路,在现代包法利夫人们极尽一切手段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成功之后,很难保证他们的快乐能够维持多久。悲剧命运的结尾可能稍稍篡改,然而 悲剧意味恐怕并未减少。

  回到爱玛身上。对于自身,爱玛始终处于蒙昧状态,并未受到启蒙。她只是敏锐地感觉到所受的折磨,却仅止于感受的层面,并未分析、挖掘,思考深 层的所指。我在想,如果时光错乱,爱玛少女时代所读的形形色*色*的浪漫爱情小说中间有这本《包法利夫人》,或者无意间看到这篇评论,猛然认识到自己,她的人 生会是什么样。一个清晰地觉察到悲剧性*格的人物,能够避免悲剧命运吗?我觉得大概也不能。彻底避免的方式是克制,压制自己的不安于室(不仅指家庭,还指地 位和境况),但本性*是无可改变的,压制难以等同于接受。丈夫的平庸她仍旧轻视,痛恨,只是不表现。那么压制本身即是悲剧。另一个方法,不靠避免,而是改 写。在小医生包法利求婚当天,看破对他微薄的爱恋,不接受,而下定决心等待一个更好的人出现。小医生,小老板,小雇工,小书记员,小药铺掌柜,一百个相似 的故事,或统统拒绝,一个痴心做梦的故事。反正怎样都是悲剧。
  至于包法利先生,并没有什么可同情的。在角色*功能上,他扮演了一位忠心不二的丈夫、爱情奉献者、财务支持者、婚外恋纵容者。从小就老实巴交, 不越雷池一步,一顶帽子都要再三照顾。在道德上是符合常理的。然而,他对爱玛是真正的爱吗?或许只能说,他对爱玛充满了爱的美好愿望。他根本是个爱无能的 人。对妻子细微的变化从不觉察,没有心灵交流,十几年的婚姻生活当中,他竟然只是发现妻子对他不够热情,相应的举动是不敢放肆地靠她太近,而并没有觉得她 根本不爱他。更可笑的是,爱玛与两任情人的感情递进,作者通常都安排由包法利先生主动为他们提供机会进一步接触。骑马,学琴,宴请,他连爱情里最基本的占 有欲和嫉妒心都丝毫没有!他对她的包容宽大到不正常的地步,发现妻子和别的男人相好,短暂的愤怒之后,他当着情夫的面声称原谅他。他的原谅懦弱、麻木、可 悲,这种没有沟通,单向的,自以为是,缺乏激*情和占有欲的感情是不正常的,不能称之为爱情,他在心理层面爱无能。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爱玛的女儿。在书里,爱玛的小女儿可称作一个隐形角色*。除了出生、奶妈、爱玛过世等几个场景中出现过,她一般只被一 笔带过。作为一位已婚妇女唯一的女儿,在三百页的书中,贯穿数年的故事里,只有如此之少的出场,或许很说明问题。她在爱玛的生活中,心里,同样缺席。婚姻 之后,心里应该装着丈夫和孩子,但爱玛把这两样都抛却了。女儿就像不存在,在与情夫谋划出逃时,经人提醒,她打算带她一起走。而说着说着,临出发前又把她 忘了。她的极度自我中心可见一斑。从少女到少妇,爱玛的个人心理并未经历多少成长,她的家庭角色*也没有完成相应变化。一直到死,她都是终身的少女,双眼渴 慕高尚的光环朝着自身降临。
或许您还会喜欢:
请你帮我杀了她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0
摘要:你知道吗,大夫,你并不是我回来以后看过的第一个心理医生。我刚回来的时候,我的家庭医生就给我推荐了一位。那人可不怎么样,他假装不知道我是谁,这也太假了——你要不知道我是谁,除非你又聋又瞎。每次我走在路上,转个身,似乎都会有拿着照相机的白痴从路边的灌木丛中跳出来。但在这一切倒霉事情发生之前呢?很多人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温哥华岛,更不用说克莱顿瀑布区了。 [点击阅读]
诺贝尔的囚徒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本书何以成为20世纪的一部经典小说呢?它的主题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异化——这两者乃是20世纪里小说的主要题材。卡尔-杰拉西的《诺贝尔的囚徒》(Cantor’sDilemma)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它首次真实地描写了科学家的生活和道德观念。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狂暴动荡的世纪里,科学技术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领域。卡尔-杰拉西是一个极富叙事技巧的作家,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科学家——他自诩为“口服避孕药之母”。 [点击阅读]
谋杀启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1除星期天外,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乔尼?巴特总是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在奇平克里格霍恩村子里绕上一圈,牙缝里还一个劲地大声吹着口哨,把每家从位于高街的文具店老板托特曼先生处订的晨报扔给各户——不论是豪宅还是陋居,要不就从房门的投信口把报纸塞进去。 [点击阅读]
贵宾室的怪客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当浅见光彦决定乘坐“飞鸟”号豪华游轮去作环球航海旅游时,最吃惊的莫过于他自己了。“飞鸟”号是日本最大的豪华游轮,即使只住最便宜的“普通间”,作一次环球旅行所需的费用也大约要花上三百万日元。这是个几乎可以让浅见昏厥的数字。他一直认为这是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另一个世界的话题,所以,当乘坐“飞鸟”号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浅见的感受就好像是在做一个不祥的梦。 [点击阅读]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达芬奇密码
作者:佚名
章节:114 人气:0
摘要: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卷宗”的羊皮纸文献,才知道包皮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担切利、维克多·雨果和列昂纳多·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人们所知的“天主事工会”是一个梵帝冈教派——一个极度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派。 [点击阅读]
远大前程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0
摘要:1993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品。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 [点击阅读]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通灵女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十岁的香樱里还不懂得“烦躁”这个词,所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只能认为“烦死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虽然并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如此,但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吃饭时、上学时,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每当这时候,母亲对待香樱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说她,“什么呀,睡迷糊了吗?”香樱里自己也想:是呀,是睡迷糊了吧。 [点击阅读]